一家由“农改超”起步的企业,在短短十多年间,实现上市,并成为全国连锁行业的领军企业。这家企业,叫永辉。
在“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中,永辉超市名列第13位,比上年度上升7个位次,为该榜单推出以来闽企的最高排名。
“民生超市、百姓永辉”。作为我省商贸流通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永辉前行的每一步,都始终与民生相牵,与百姓相伴。
这一幕,相信很多人依旧历历在目——
去年底今年初,福州持续低温阴雨,蔬菜价格明显上涨,一棵青菜压沉百姓“菜篮子”,引起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永辉超市主动响应福州市政府的菜价协商机制,对6种主要蔬菜以不高于终端协商价的价格出售。同时,积极出省采购调运货源,保障供应、平抑物价……
永辉之举,是我省商贸流通业着力服务民生的缩影。
上月,省政府出台加快流通产业发展13条措施,省经贸委全力推动,加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推进农产品直销体系建设、增强调控能力……每一条措施、每一项行动,再一次凸显了商贸流通作为保障民生基础性产业的定位。
便民把商业网点钉牢钉实
前不久,省经贸委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省县城及以上主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菜市场达345个,服务城区人口1211万人。同时,以永辉超市为代表的生鲜超市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正迅速发展,全省生鲜超市已达251个。
更具意义的是,目前,全省人均拥有菜市场、生鲜超市面积已达0.09平方米,接近京、沪等城市要求人均菜市场面积0.1平方米的标准。
不仅是菜市场。“十二五”以来,我省下大力气推进便民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增加数量、改善条件、升级业态,为八闽百姓打造便捷消费。
社区商业快速发展,便民服务走进家庭。社区便利店建设连续两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1500家社区便利店建设,受惠社区1052个、人口600多万。
集贸市场加快升级改造,改善购物环境。“十二五”以来两年,省级财政共安排1500万元扶持150个集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总受惠人口达351.3万。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力推进,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成。两年中,全省共新建或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327个,覆盖了99.2%的乡镇和75%的建制村。
扶持家政企业发展,推动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2万人。
……
为了进一步解决便民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的问题,省政府13条措施更加突出加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明确要求落实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加大对社区商业网点的财政支持,加强社区商业网店用途监管,重点保障社区商业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乡镇商贸中心等重点流通设施项目用地。“就是要像钉钉子一样,将便民商业网点钉牢钉实,尽最大可能便民、惠民。”省经贸委有关领导如是说。
保供不打无准备之仗
这是一份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各设区市交出的“菜篮子”市场保供成绩单——
福州,2月份生猪出栏量超6.5万头,蔬菜上市量约7万吨;
厦门,副食品主供企业按照比增10%的供应量制定供应计划;
三明,20个基地直销点提供的肉蛋菜占市场供应量60%以上;
……
保障“菜篮子”市场供应,顺应民生消费需求,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职责。但保供不可打无准备之仗。“十二五”以来,省经贸委多措并举,夯实保供基础,稳定市场货源。
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2013年,我省共确定省级副食品调控基地359家,下达的生猪、蛋品、蔬菜指导性生产计划分别占全省城镇人口消费量的20%、20%、21.6%。同时,到“十二五”末,我省还将创建80个省级达标示范基地,强化基地带动作用。
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特别是扶持蔬菜基地加大绿叶菜生产,对春秋两季和自然灾害期间,绿叶菜种植达一定面积以上且供应当地市场的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建立绿叶菜生产补助金制度等予以优先扶持。到2015年,全省城区叶类菜自给率将达80%以上。
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农产品从田间到超市“产、供、销”有机衔接。两年来,省级财政共支持8家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其中,作为全国最早实践农超对接的流通企业之一,永辉超市来自对接基地的农产品占比近70%,被列为全国农超对接试点企业。
更充足的货源保障、更畅通的流通体系,目的只有一个,让八闽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一些。
稳序食品安全网悄然织就
日前,省食安办印发工作方案,在全省开展为期4个月的打击销售病死猪及制售病死猪肉产品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肉品市场秩序。
这是我省保障食品安全的又一记重拳。
食品安全一直牵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自2001年起,我省连续13年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尤其“十二五”以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超过1亿元,重点用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检验检测和监测体系建设等项目,其中肉、菜、主要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在生产环节或流通环节全面启动建设。
目前,省政府已明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部门分工、事故等级分类、应急办法等,规定了不同等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后期处置以及保障措施。同时,省、市、县三级均已建立起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
如今,一张由政府联动、部门协作、社会监督构成的食品安全网,已悄然编织而成。
2011年11月,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省政府决定,实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目前,百姓可拨打12315、12365、12312和12320,举报投诉流通领域、生产环节、牲畜屠宰、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仅去年,全省即受理核查食品安全举报5087起,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1.02万起,查获不合格食品460吨,查办了一批行政和刑事案件,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进一步强化,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今后百姓将吃得更加安全、更加放心。
服务保障民生,与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做强大企业紧密结合,成为我省流通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强力助推器。2011年和去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1至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8.9亿元,比增13.5%,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
同时,流通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去年,全省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990亿元,比2010年增长64.3%,占GDP比重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