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卖场市场份额下降汽车零售增7.4%
发布时间:2009-04-17 | 信息来源:厦门晚报
(记者 林劭彦 通讯员 胡婷婷)我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增长速度,总是高于限额以下,可今年第一季度却发生了变化。市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5.62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5%,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近来来首次回落到60%以下。
与此相对,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则加速增长,实现零售额41.17亿元,同比增长17%。
家电卖场最受伤
一季度我市零售额达到5000万以上的限上企业共有35家,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的有17家,下降的有18家。其中麦德龙、新华都、家乐福、永辉、联华、好又多、沃尔玛7家大型超市一季度实现零售额合计9.13亿元,与去年持平;华联、新世界、信达免税、来雅、巴黎春天、天虹等6家大型百货实现零售额6.59亿元,同比增长14%;国美、中博、苏宁、永乐思文等4家大型家电、手机卖场实现零售额3.3亿元,同比下降34%。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的家电销量从去年底以来持续下滑。一季度我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3.08亿元,同比下降24.1%,通讯器材类1.05亿元,下降幅度达到40.6%。
除上述品种外,一季度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和家具类的零售额增幅超过10%,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则出现下降。
汽车零售增8.5%
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4%,增幅比去年同期低了11个百分点。剔除消费品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下,我市汽车市场结束了年初的下滑趋势。一季度我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6.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汽车零售9983辆,增长8.5%,但汽车零售单价由去年同期的17.86万元/辆下降到16.25万元/辆。
消费低迷可能持续
市统计局表示,综合来看,去年以来国家、省、市出台了诸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消费物价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回落,使得之前因通货膨胀而呈现虚假繁荣的零售数据更接近反映实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经济前景不明朗,股市疲软、房价维持高位等因素,也严重抑制着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短期内我市消费品市场可能仍呈现低迷走势。
名词解释
什么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
政府根据从业人数与销售额来规定的一种划分界线,我市是以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定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
相关新闻
我市CPI、PPI双双告“负”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市CPI由涨转跌。一季度,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2.1%。
其中:食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信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下跌1.3%、1.6%、6.2%和6.2%;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4.5%、1.9%、2.8%和0.1%。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分析认为,居住类价格延续上年末的下跌态势,是CPI下行的最大因素。调查显示,一季度我市居住类价格下降6.2%,影响总指数下降0.96个百分点。受央行多次下调房贷基准利率的影响,一季度我市房屋贷款利率下降26.7%;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我市民用液化石油气价格多次下调,一季度我市液化石油气价格下降32.2%。
此外,我市PPI降幅也进一步扩大。1月~3月份PPI分别为92.5、92.0、90.9,累计指数为91.8,下降了8.2个百分点,降幅创历年之最。价格下降明显的产品主要有:化学纤维产品下降3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下降32.1%;燃气生产和供应产品下降16.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下降16.8%。
(记者 林劭彦 通讯员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