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成为伤害环境的“公敌”
家住福州市电建社区的李梅金生活已离不开各种塑料袋,从早晨在摊点买早点、在超市买菜,到晚上在商场买日用品,她用的都是塑料袋。
李梅金给记者算了算:一天至少要用掉10个塑料袋。买一次馒头、油条等早点一般要用三个白色超薄塑料袋;买菜要用四至五个塑料袋;如果遇到节日,买的生鲜鱼肉要比平常多,用到分类包装的手撕塑料袋也就更多;买各式日用品一般需要塑料袋两至三个。
李梅金想着尽量充分地把塑料袋用起来。早点拿回家后,超薄塑料袋因为用处不大,她随手把它们扔掉,从超市或者商场拿回来的、容量大的塑料袋则被她当成“宝贝”,存放在一个塑料袋筐里,源源不断地供装厨房垃圾,最后塑料袋与垃圾一起被运往垃圾填埋场。
“我存了十多年的塑料袋,边存边用,现在存起来的塑料袋还可以供家里装垃圾好几年。”李梅金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喜悦。李梅金对塑料袋已成为伤害环境的“公敌”似乎一点都不知情。
像李梅金这样爱用和用惯了塑料袋的人占大多数,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日渐加剧。据福州市环卫处的不完全统计,福州城区每天运往垃圾填埋场的800多吨垃圾中,塑料袋等“白色垃圾”不少于10吨。
福州市环卫处处长王解芳说,这些塑料袋填埋后经过几百年才腐烂,如果作燃烧处理,会释放出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有一部分没有被环卫工人收集到的塑料袋垃圾,一旦“跑进”土壤,则会破坏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减产;被动物误食,可能会导致动物死亡。
收费能否降低塑料袋的消费需求?
收费能否降低塑料袋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早在“限塑令”发出之前,就在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的脑海里不停地打转。
2007年9月,福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向市民发出倡议,减少在购物环节使用塑料袋,推广使用环保购物袋。同时,市区一些大型超市商家开始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福州市环境监察支队的一位负责人乐观估计,塑料购物袋收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后,福州市塑料袋使用量有望减少80%。
但亲身参与“减袋行动”的郑棣健却看到了不够和谐的一幕:福州推广环保购物袋已四个多月,却丝毫未降低市民购物使用塑料袋的热度。
郑棣健的担忧在福州两家大型连锁超市得到了印证。
2007年7月,福州本地大型超商永辉集团率先在市区的一些分店向消费者推荐麻布质的环保购物袋,一个环保购物袋以2.5元亏本价出售,随后又推出购物满50元即可免费换取一个环保购物袋的活动。但该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环保购物袋至今总共售出不到400个。环保购物袋因为“外表不好看、使用不方便”不受消费者的欢迎。
麦德龙是福州最早实行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超商。该超市一位工作人员说,2000年麦德龙开始对每个塑料购物袋收费一元时,所有的消费者都对此表示不理解,有的消费者甚至还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超市购物袋收费行为。超市方面不得已做出妥协,调整了购物袋的收费标准,大塑料袋每个收费0.5元,小塑料袋收费0.3元。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现在福州麦德龙超市每个月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只有6000个左右,是福州所有大型超市中用塑料袋最少的。但问题接踵而来,消费者为省去在收银台支付购物袋的钱,开始大量使用超市内分装食品、果蔬的手撕塑料袋,在收银台不用收费的购物袋,而用手撕袋装商品。
郑棣健说,如果所有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制度后,消费者却加大使用手撕袋,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单纯的收费制度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塑料袋的实际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