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食品安全与否,关系着老百姓的健康。在为期4个多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后,成都市已建立起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和追溯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后,一块肉从哪里生产出来经过什么渠道端上饭桌,全部一目了然。
目前,全市13381户县城以上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100%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制度;1564个县城以上城市食品市场、超市,100%建立了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和建档;乡镇(街道)和社区(村组)29848户食杂店,100%建立和完善了食品进货台账。
餐饮企业:食品从哪里来都有记录
12月19日中午,武侯祠大街上,“钦善斋”食府的后堂,工作人员正对刚刚送到的肉和蔬菜进行清点,并将每样东西的来源和票据详细登记。“从2001年开业起,我们就已经在着手建立索证和台账制度。”“钦善斋”负责人李丹梅说,现在,“钦善斋”的原材料采购索证索票记录档案和进货台账已经非常完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源头。
今年10月25日,成都市卫生局还下发了《成都市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者十项食品卫生行为规范》。根据《规范》,餐饮经营单位除要建立索证和台账记录制度外,接待团体聚餐十桌以上和承担大型宴会及重大活动接待任务的餐饮单位,还要将每日三餐各种菜品留样备查。
超市:无证食品无法进入流通
19日,记者在位于总府路的红旗超市货架上随手拿起一包“竹叶青”茶叶。“这个产品没问题吧?”工作人员立即通过激光扫描包装上的条形码,电脑上马上显示出该商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商品的QS证、检验报告等。“没有相关证照,产品根本无法进入我们的流通。”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世如说。
养殖企业:饲料使用严格把关
位于彭州市小渔洞镇的涌泉冷水鱼养殖基地,每年都会有300多吨冷水鱼产出。“鱼饲料都是国家认定的饲料,使用什么、何时使用、用了多少,都有严格记录。”基地负责人宋伦祥说。在基地的办公室里,禁用渔药清单列出140多种药物的名称。“根据去年年报统计,全成都共有4000吨冷水鱼,彭州就有 1000吨。”彭州市水务局水产科科长刘述明说,专项整治中重点对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用药记录、质量自控制度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和抽查都没有发现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