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新世纪超市
受访者:新世纪连锁经营公司督导办郑晓艳
1月26日,解放碑新世纪超市生鲜区。
尽管地方不大,这里却人头攒动,各种蔬菜水果琳琅满目。一个小黑板大小的“生鲜蔬果检验牌”映入了记者视野。上书:“检测时间:2007年1月26日;检测品种:生菜、莴笋、豆尖;检测结果:阴性”
“这个小牌的背后大有文章。”新世纪督导办郑晓艳说。每天蔬菜上架前,超市的检测人员都会抽取部分蔬菜进行检测。检测工具主要是一种速测卡。
言谈间,工作人员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片生菜叶。在经过捣碎等处理后,抽取菜汁滴到速测卡上,卡片立即变为了蓝色。郑晓艳告诉我们,变为蓝色或者白色,则表示结果为阴性,药残量在标准范围内,可以安全食用;如果未变色,蔬菜则被认为是药残留量超标。
“这只是检测中的一道关而已。”郑晓艳说,每隔3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对蔬菜的外观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蔬菜有异变,就会立即下柜。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这一频率还将提高到每小时一次。
不仅是新世纪超市,据了解,家乐福、永辉等大型超市,目前都配有这样的快速检测仪器,并从严格控制进货渠道入手,建立了以自检、送检和接受不定期抽检为内容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生鲜蔬菜质量体系。
地点:白市驿太慈农产品批发市场
受访者:市场检验员尤红军
拿着采样袋到市场取样,然后回来用仪器化验、报结果———对白市驿太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员尤红军来说,这就是他过去一年反反复复做的工作。
“要防治病害,蔬菜不可能不用农药。”尤红军说,“所以,要判断蔬菜安不安全,主要标准是测残留量是否超标。”
白市驿太池农贸市场与白市驿蔬菜基地为邻。农民将自己种的蔬菜运到这里,再卖到盘溪、杨家坪等蔬菜批发市场,最后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尤红军工作的检测室就在市场门口的小楼上,这里有专门配置的两台残留农药测试仪。“提取、加热、二次加热……检测流程一共有8步。”尤红军说。夏季蔬菜病害多,农药用量较大,再加上蔬菜保鲜期短,一些蔬菜往往没过农药的代谢期,就被拿到了市场上。所以夏天每天至少要到市场抽检一次,而冬季用药量相对小一些,检测频率也要低一些。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盘溪、杨家坪、永川等主要蔬菜批发市场均建立了快速检测室,并有专职检验人员常驻市场。
地点:市农业局
受访者: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处长刘保国
“市民吃到的蔬菜正越来越安全。”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处长刘保国说。
据他介绍,去年,我市农业部门对沙坪坝、九龙坡等15个区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等20个蔬菜批发零售市场,以及重庆百货临江门店等12个超市的蔬菜进行了抽检,一共涉及20个蔬菜种类1299个蔬菜样品,抽测的项目包括甲胺磷、氧化乐果等13项农药残留指标,超标率为5.08%,比2005年下降了3.23个百分点。
刘保国说,近年来农民和销售商的安全意识都在提高,农药也趋于低毒化、生物化。然而,由于目前我市农业分散化程度还很高,这给监管造成了困难。正因为如此,建立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将是未来的方向。
划出一小块地,种上一小片蔬菜,不洒高毒农药、不施有害化肥,过去农家“自留地”里长出的蔬菜曾是不少人心中安全、天然、无公害蔬菜的代名词。而现在,这样的“自留地”正从农家的菜园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蔬菜基地。
冬日里难得见到太阳,地里的温度长期保持在5℃以下。杨胜和妻子忙着在菜地里翻土,丝毫不敢懈怠。“这季菜差不多会在春节前上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42岁的杨胜是九龙坡白市驿蔬菜基地太慈村的蔬菜大户,包了近8亩地种植蔬菜,每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
站在这片菜地里,脚下是墨绿的芥兰,远处还有茼蒿、菜心……
“你们自己吃的蔬菜呢?”记者问。
杨胜指了指脚下的菜地:“就吃这些,好的拿到市场上卖,次一点的就自己吃。”
“原来一般都要喷洒氧化乐果、滴滴畏等高毒农药,现在基地里都不准用了。”他说,尽管低毒农药价格相对贵些,但杀虫效果好,蔬菜产量、质量当然也好,价钱也高一些,足以弥补新农药的成本。
言谈间,一辆大卡车从远处开了过来。“收菜的来了。”杨胜说,他的菜将直接进入盘溪批发市场,随后会进入主城区各大农贸市场和部分宾馆、酒楼。
高毒、高残留农药已禁止销售使用
今年1月1日起,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宣布,全面禁止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上使用5种高毒农药,它们分别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硫胺。至此,15种曾在蔬菜种植中大量使用的15种高毒农药已经全部禁止销售和使用。
“高毒农药几乎都没有了。”九龙坡万和农药销售公司农药超市负责人李永华说。 (下转第三版)这个农药超市设在白市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太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当地菜从这里将直接销售盘溪批发市场和各大农贸市场。
在5米多长的柜台中,密密麻麻地摆满了200多种农药。李永华说,大多数都是低残留农药,仍在销售的高毒农药有两种:一种是氧化乐果,另一种是水氨磷类农药。这两种高毒农药已经禁止在蔬菜中使用,但可以用到果树等作物上。
“购买这几种高毒农药必须登记。”李永华拿出一个登记本,上面详细写明了农药的名称、用途、购买者的姓名、住址等。
市农业局人士证实,前不久,我市对各农药销售点进行了全面清查,禁用药已经大面积退市。
生物技术防治取代传统农药
在更多的低毒农药被投入到田间的同时,一些农民开始通过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而这,已经成为保证蔬菜安全新的发展方向。
尽管吴应凯才29岁,却已经是白市驿有名的“藕老板”。他在当地拥有一个80亩的莲藕基地,每年产藕约20万公斤。几年前,他前往武汉引种时,从当地学来了一套“独门秘方”。
“将石灰放入水中,利用高温杀病虫害。”他说,石灰一洒下去,所有的虫和害都干净了,而莲藕恰恰能抵抗这个温度,毫发不损,“最大的好处就是无毒害,确保藕食用安全。”
“许多人一想到石灰放在水中会变得滚烫就退缩了,却没想到这么有效。”说到这里,他嘿嘿一笑,颇有些自豪。
李永华证实,除了这类“土”方法外,现在农民更看重生物药品防治。“以前农民买药是看哪种便宜,但现在农民买药则是效果说话。”说着,他拿出一种治霜霉病的进口生物农药,“虽然价格比普通国产农药高出一两倍,但销售量却远远超过了国产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