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媒体聚焦 > 详情
利益难题待解 超市生鲜基地采购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07-09-14 |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取消中间环节,降低控制成本;全程干预监控,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拥有如此优势的基地采购无疑是未来超市农产品采购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前期的高成本投入以及后期利益风险的分担等难题的存在,目前这一模式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日前召开的“第25届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代表大会”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指出,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也不得不承认,超市生鲜基地采购还任重道远。

  农批占七成
   
  目前超市在生鲜农产品的经营主要包括基地采购、批发市场自采、供应商直供、联营等多种方式,因此供应链上游的各个环节都影响着产品的品质、周转速度,进而影响终端商品的质量、价格和效益情况。
   
  基地采购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鲜经营方式。在美国,零售商基地采购的比例2006年超过6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就算是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撑的日本,总体上通过批发市场来进行流通的农产品比例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国,情况却大不一样。
   
  据马增俊介绍,国内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而在全国大中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详见本报9月7日二版《农批核心地位难动摇 发展“第三代”是方向》)。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超市业态发展迅速,它们的扩大,不仅没有影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相反又进一步巩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地位。
   
  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也显示,城市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采购成为近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了附加值服务,健全了农产品的分拣、包装、配送等功能,解决了超市进货必须标准化、规格化的矛盾,这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中国50%的零售企业生鲜食品的采购采用供应商直供和批发市场自采,只有22%的企业部分商品生鲜食品是通过基地采购。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生鲜食品大流通还属于初级阶段。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有42%的农户是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是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各地商贩,只有22.7%的农户是通过订单来销售的。
   
  郭戈平认为,目前从超市的需求和农业生产规模实际,以及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来看,基地采购虽然有很多困难,但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山东的家家悦,还有福建的永辉超市,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无论是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还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都有好处。同时对改善大流通,提升流通的效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郭戈平说,加强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延伸供应链的环节,制订明确的采购标准,确保其有效的实施,可能是每个超市经营者都要面临的课题。

  利益分配难题
   
  事实上,关于超市生鲜基地采购早在两三年前就在业界达成共识,但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呢?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与中国大的消费习惯、环境与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问题。
   
  在基地采购盛行的欧美,80%至90%的农产品都是通过超市或者食品店销售的,消费者不仅有这个习惯也有这个能力,而且整个欧美的消费者其口味大致相同,几十种生鲜食品基本上就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这就为欧美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契机,也为超市基地采购提供了可能。反观中国,不仅农产品生产分散,而且各地不同消费者都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单就蔬菜而言全国就有近4000种,这些都为超市大规模的基地采购设置了障碍。
   
  据了解,目前超市农产品基地主要有三种形式:自建基地、协议基地以及单纯的基地合同购销。由于自建基地投入成本太大,而且风险也高,所以采用的很少,更多的还是采取后两种模式,其中尤以单纯的基地合同采购为主流。
   
  在超市生鲜经营利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大部分超市明知从长远来看肯定会有回报,但仍然难见行动。就算是一向推行“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的家乐福,虽然从今年起在全国建立了不少农产品基地,但真正从基地采购的比例仍然有限。在前不久召开的“2007超市生鲜经营研讨会”上,一位有机农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家乐福、沃尔玛都是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尤其家乐福还为其提供了“零进场费”的优惠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家乐福要想采购其公司产品,还得去农产品批发市场。
   
  关于原因,虽然这位负责人不便多说,但记者还是从北京一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还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该人士表示,在大中城市,市民日常买菜仍旧依赖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这就导致在超市里优质并不一定优价,尤其是一些无公害或者有机食品,平常使用的无残留农药都是普通农药价格的三四倍,养护成本也高得多,但拿到交易市场上的话却只能随行就市,不可能卖出成倍的价格。
   
  进入大超市,就意味着品牌、质量都有了进一步保证,超市高门槛也是一大障碍。浙江慈溪海通食品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他们生产的速冻、脱水、保鲜蔬菜大量出口日本,而在国内销售却很少。其老总坦言,超市的进场费是一个制约因素,像日本超市就不收进场费,毛利率定得较高。而且超市往往都是卖完后结款,都有一定的账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众多小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望而生畏,不如在农批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便于获得现金流。
   
  另外,现在基地的种植合作化组织与经营商户,产业化程度与公司化程度较低。同时,出于对经营中巨大风险的顾虑,现在农产品传统的运销模式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熟人在一起做,大家各负责一个关键的环节,其信用主要是建立在血缘、意气之上,很少会用标准的合同方式来建立信用关系。
   
  上述人士还向记者透露,正是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很多超市所谓的基地采购仅仅只是种宣传的口号而已,当需要时,那块树着招牌的基地就是属于自己的;而当不需要时,可能超市与基地就没任何关系了,甚至有些超市仅仅是冲着采购农产品能够折抵13%的进项税来的。
   
  沃尔玛中国总部公共关系总监董玉国也坦言,沃尔玛的生鲜虽然很少从农批采购,但基地采购的份额也很小。董玉国表示,沃尔玛的生鲜采购主要还是采取供应商直供模式,只是从去年开始,才试着与一些基地合作。但相信这肯定是一种趋势。

  物流配送瓶颈
   
  超市生鲜基地采购,品种可以自行掌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盈利有保障,但超市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前期运行成本很大,如果企业没有相当的资金量,没有相对完善的物流系统,也很难产生预期效应。
   
  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的后台支撑,而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则是超市生鲜经营的核心支柱。尤其对于基地采购而言,具有特殊意义。但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生鲜经营本身尚且盈利艰难,如果零售企业自己投资建设,投资回收和盈利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据了解,京客隆超市自2003年开始筹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即便是自有物业改造,他们一期就投资了6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全年配送总额将要超过1.6亿元,但京客隆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真正有实力建立或者拥有自己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超市又能有多少。
   
  投资建设也仅仅只是挑战的开始,而更大的考验还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意味着对原有生鲜经营管理体系的整合与再造,如果企业前期生鲜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准备工作充分,新的运作流程推行到位,新旧交替和对接会比较顺利平稳;如果原有生鲜管理基础有限,新旧交替和调整的工作量和难度会加大,过渡期将会面临比较痛苦的整合与调整,所以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并不意味着一切大功告成,它仅仅是企业下一个轮回的新起点。

  (记者  王立勇)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