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如火如荼。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漫步鹭岛,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醉人的馨香。它沁入到就业就学中,发散在医食住行间,漂浮在洁净的街道上,山岚雾霭般弥漫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馨香来自一项评价:厦门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而人们的幸福感受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生活的城市的民生福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的百姓生活,也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的强与弱,社会治理的好与坏。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
你看,这是一抹多么惬意的笑容。“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底了,我感到很幸福。”当张碧珍拿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钥匙时感慨万千,她的感叹折射出近年来百姓生活的可喜变迁,而这一切的关键词正是:民生为本。
发展为大,民生为重。在全国率先推出大规模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在全国首创“金包银”工程;在全国领先实行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招生范围,免收借读费;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民医保……回首近年来百姓生活的新变化,一件件、一桩桩,让人欣喜、令人振奋。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的新期待,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厦门市委市政府努力破解“四难”,一系列改善民生的行动正以空前的速度、高度、深度、广度与力度推进。
速度是一种责任、高度是一种追求、深度是一种胸襟、广度是一种视野、力度是一种情怀。那惠民政策的背后,是厦门市委市政府着力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而这一切都凸现一个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
点燃激情,希望飞腾。幸福是如此触手可及。
百姓安居
张碧珍和家人拿到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钥匙,脸上满是笑容。破解“住房难”,厦门在全国首创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市保障性住房被誉为是一项“惠民之举”、“智慧之举”和“发展之举”的民心工程。目前我市已开工建设12个项目,可提供保障性住房3万多套,这个数据相当于“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数量将占到新增住房供应量的20%。
2007年7月,杨惠珍一家人欢欢喜喜入住保障性住房。
参加首批保障性租赁房选房的吴厦生一家已经住进了位于金祥大厦的新家。亲友们还送了不少新电器、新家具。试试这个擦擦那个,夫妻俩把新家打点得洁净而温馨。
乐购生鲜
2007年5月18日,永辉生鲜超市开业,生意火爆,这是厦门首个“农改超”。参与农改超经营的超市运营商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再加上规模化经营成本降低,价格优势明显,老百姓买东西更实惠了。
民心工程
在加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敢为人先的厦门积极探索创新社会保障机制,“金包银”工程便是其中之一。厦门在全国首创的“金包银”工程,更好地解决了农村城市化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让多方受益。
全民医保
破解“就医难”,今年1月1日起,厦门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民医保。厦门市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让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像“上班族”那样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城乡一体
在滨海小学一年2班就读的农民工孩子代志辉开学第一天上午就得到两颗红星,老师说这是他遵守纪律的荣誉标志。对于生活在厦门的一些农民工来说,今年9月开始的学期有件大事——他们的孩子首次通过电脑派位进入公办学校。
厦门外来员工子弟学校里快乐的孩子们。
数字快览
□3万:目前我市已开工建设12个项目,可提供保障性住房3万多套。
□4.4万:今明两年政府将投入6亿元,新建、扩建、改建40所中小学,预计增加近千个班级、4.4万余个学位。
□13.2万:截至今年10月1日,全市已新增13.2万人参加全民医保,其中城镇居民 2.3万人,未成年人10.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