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4日开始,本报陆续刊登了8家农改超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生鲜食品价格采集表,不少市民对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各生鲜食品价格有了初步的对比、了解。但不少市民都疑惑着:为什么生鲜超市的生鲜食品价格天天能比农贸市场的实惠呢?昨日,记者“走进”我市生鲜超市的供应链,揭秘其中的奥秘。
记者做了初步统计,在10月31日至11月14日半个月的时间里,生鲜超市的蔬菜均价是3元/公斤,农贸市场的蔬菜均价是4元/公斤,相差幅度是1元/公斤;另外,生鲜超市的猪肉均价是23元/公斤,农贸市场的猪肉均价是25元/公斤,相差幅度是2元/公斤。而在八九月份期间的台风天和连续暴雨天气,生鲜超市的蔬菜价格与农贸市场的价格则相差更大。此外,在今年肉价持续高涨阶段,从期间的价格采集表来看,生鲜超市的猪肉每公斤均价都低于市场均价1-2元,部分肉品的价格则比农贸市场的价格低3-4元/公斤。
原因一
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
据介绍,作为本土的农副产品供应商,目前厦门市蔬菜副食品公司已投资兴办民兴菜业物流(生鲜)配送中心,建立起了上市蔬菜生产监控、流通监测、分级加工、专程配送的物流(生鲜)配送体系。蔬菜、水产品、家禽等都形成了基地种植(养殖)-批发市场-各大商超的供应链服务,这都有利于整体成本的降低,最终降低市场终端的零售价格。
此外,我市黄金香、银祥等品牌的猪肉已实现了基地养殖与市场的直接接轨,永辉、民兴等生鲜超市部分产品也形成了产地直接采购的配送方式,省去了供应商的环节,缩短了流程,降低成本。未来我市农改超超市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将会全部实现所有生鲜产品的基地直接配送模式,这将更有利于成本的降低,而市民将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原因二
超市生鲜商品加价率低
据夏商集团民兴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生鲜超市的生鲜产品价格相对实惠,其中一个因素是通过大量的订单采购达到降低成本,使超市终端的商品加价率通常比农贸市场低。以蔬菜为例,目前厦门市场上的蔬菜绝大部分是从中埔批发市场批发的,生鲜超市里的蔬菜也是来自中埔批发市场。但一般农贸市场的蔬菜零售价至少都是在批发价基础上翻倍,而超市的蔬菜零售价则是相对稳定的加价率,一般在10%左右。
生鲜超市的生鲜产品价格也相对稳定,在今年市场肉价高涨时期,生鲜超市也担负着平抑肉价的重任,一般的生鲜超市每天都会拿出几样肉品进行促销,以减轻老百姓菜篮子的负担。此外,每年受夏季台风天气的影响,一旦批发市场水叶菜供不应求,厦门各农贸市场的零售价也会快速提高,甚至会有一些经销商趁机哄抬物价,把水叶菜的零售价卖到批发价三四倍的价格,而这种情况在生鲜超市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原因三
生鲜超市不会缺斤短两
以往在农贸市场里,销售摊位上的产品不少都会掺杂着一些注水猪肉、注水牛肉,或者泡水蔬菜,市民买回家后才大呼上当,一斤肉缩水后至少也少了二两重,一算每斤肉的价格都贵一两元。而在生鲜超市里,商场是绝不允许销售注水的肉品和泡水的蔬菜。据市场经验人士介绍,虽然一些生鲜超市里的水叶菜看起来没有农贸市场上那么鲜嫩,但实际上是因为蔬菜未经过泡水才会显得干瘪,这样的蔬菜吃起来才会更有青菜的甜味。
在农贸市场里买菜,不少市民都要和菜贩子砍价,经常同一个摊位的东西卖给不同人就有不同的价格,而且总有些不法商贩使用“黑心秤”,缺斤短两现象十分普遍。而生鲜超市最优于农贸市场的就是商场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明码标价,而且斤两十足,这也给市民提供最实在的价格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