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媒体聚焦 > 详情
重庆物价指数创11年新高 政府临考
发布时间:2007-12-12 | 信息来源:新华网

  一年前持有的100元人民币,如今只能购买到价值95.6元的商品和服务。昨日,市统计局公布了1~11月我市全市经济运行简况,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创直辖以来新高。

    上涨纪录再次刷新

    翻查我市的CPI上涨纪录,今年1~10月,重庆CPI指数已经达到4%,突破了年初设定的3%调控目标。而昨日刚刚更新的11月份数据,再度将这个刚刚创下的纪录改写:统计显示,1~11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4%,低于全国0.2%。

    此外,一贯被看作CPI先行指数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今年1~11月,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4%。这一指数的上升将直接影响到下游产业和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提高。专家分析,PPI的上涨这主要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影响。

    “食品价格是推动消费价格总水平回升并创下新高的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相关人士分析,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消费价格总水平回升,其对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程度高达93.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来自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消息称,CPI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尽管和全国物价一样,今年重庆物价指数也一路攀高,但是重庆市的CPI仍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下游的位置。

    对此,专家分析,自去年开始,重庆市就出台了部分调价措施,提前将物价上涨的因素化解,做到了未雨绸缪的预测,而其他省市很多是今年才出台类似措施。

    下一步重庆物价走势如何?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有关人士预测,我市全年物价涨幅预计将在4.5%左右,12月我市价格总水平仍可能保持高位运行。据悉,我市物价近期高位运行,主要由四大因素支撑: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国际价格影响、国内流动性过剩

    一年前持有的100元人民币,如今只能购买到价值95.6元的商品和服务。昨日,市统计局公布了1~11月我市全市经济运行简况,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创直辖以来新高。

    而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刷新了今年8月和10月两度触及的6.5%的高点。至此,今年中国CPI上涨率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了6%,逼近1996年12月创下的7.0%的CPI增速,创下了1996年后的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的公布,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昨日,有经济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信报记者 黄光红)

    通胀征兆已经抬头

    “目前,中国已经显现出通胀的一些特征,进入了通胀通道,通货膨胀已经不可避免。”昨日,在与记者谈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信息后,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蒲成毅表示了担忧。

    蒲成毅是在仔细分析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后作出上述判断的。他认为,通货膨胀的显著特征是持续的、全面的物价上涨。而今年以来,已经连续多个月出现了物价上涨的现象。尤其是8月份至11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更是连续4个月超过了6%。这明显说明,物价已经出现了持续上涨的特点。

    从市场的情况来看,目前也初步显现出物价全面上涨的征兆。

    记者昨日在永辉超市位于渝北区东和春天的门店里发现,不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已经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肉制品中,五花猪肉每斤已达到了11元,精瘦猪肉则每斤高达14.5元;蔬菜方面,除了大白菜、萝卜等极少数的价格在1元以下外,大多数都在每斤1.5元至2.5元之间,最高的每斤达到3.98元;食用油中,5升的调和油和菜籽油,最高价格接近70元每桶,最低的每桶也在55元左右。

    正在超市购物的市民蒋玉英告诉记者,目前上述三类食品价格均比去年同期高出许多,其中猪肉、蔬菜类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左右。

    物价上涨正在蔓延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与10月的CPI数据相比,11月除了食品类继续延续上月涨势外,非食品类也出现了一定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从10月的同比上涨17.6%升至11月的18.2%,非食品类则从10月的同比上涨1.1%升至1.4%。

    从具体产品来看,肉禽类制品价格在高位基础上再度有所上涨,其中猪肉从10月同比上涨54.9%升至11月的56%;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格(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市、区,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9.96元,比上月微涨0.38%,比上年同期上涨11.92%。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目前的物价上涨已经从之前最受关注的猪肉等少数食品,蔓延到了更多的商品。而以能源、原材料等为主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势必会传导到相关产业。”蒲成毅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赖景生也认为,从走势上看,物价上涨的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大。农副产品等食品外的更多商品,都面临着被波及的危险。

    境外热钱海量涌入

    造成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何在?老百姓在亲历物价快速上涨的同时,难免会有此疑惑。

    在蒲成毅看来,导致目前出现巨大通胀压力的因素是综合性的,但货币发行量过多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时,货币就会贬值,原来1元钱的商品现在可能要花2元钱才能买到。

    据央行货币信贷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15亿元,同比多投放420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并且已连续5个月超过18%。

    对于货币量投放过多的缘由,蒲成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年以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形成了强烈的升值预期,带动了大量的境外热钱涌入,以中赚取利润。这些外汇资金进入后,便源源不断地通过银行体系转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

    公开资料表明,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3326亿美元。有专家计算,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比去年增加了50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吃下这些外汇资金,央行就不得不增发货币。而新增发的货币,则通过银行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造成流动性过剩,埋下通货膨胀的祸根。”

    今年被国内经济专家屡屡提及的因投资过热而导致的经济过热,也被蒲成毅看作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投资过热会促使各种原材料、能源价格的急剧上涨,从而导致下游各个产业的成本上升,近而推动更多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胀。”

    此外,蒲成毅还认为,一些国际性的因素,也给中国造成了物价上涨压力。这些因素包括: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涨幅为75.1%,玉米涨幅为47.3%,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同时,中国有近一半的原油依靠进口,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及石化产业带来很大压力。

    抑热措施将频繁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由多种因素诱发的物价上涨,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近日,旨在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确定基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这次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以下简称"两防"),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通货膨胀一旦全面爆发,将给中国经济和老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目前已进入通胀通道的形势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非常重要。”蒲成毅对中央确定的"两防"给予了肯定。

    尽管如此,蒲成毅还是认为,"两防"只是给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如何有效的抑制物价上涨,将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近几个月来,各级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但仍抑制不住物价上升势头,就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面对这场考验,政府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行动。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从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从而使存款准备金达到了14.5%。

    另一方面,央行昨日还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133期央行票据,发行量达150亿元。

    对此,蒲成毅表示,金融政策是国际上对付通货膨胀的常用手段。央行上述两个举措,旨在回收货币,减少在市面上的货币流动量,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有专家曾测算,央行通过发行票据或提高存款准备率,每收回1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让市面上流动的人民币减少4.4元。

    “正因为如此,未来央行很可能还将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货币流动量。”蒲成毅预计。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