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0日,聂振邦同志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做出了“积极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部署。笔者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把粮食流通视为一个产业,“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性理论命题,对我国粮食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究竟应如何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粮情与30多年来产销区粮食流通所积累的经验教训,笔者试谈自己的看法,供研究参考。
一
正确认识推进现代粮食渣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我市粮食流通业的现状,这是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苗提。
1、200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粮食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这既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实现粮食部门职能任务转型和粮食流通功能的多样化,也需要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更是大势所趋,不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也正在转变之中,这就为“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命题提供了客观的现实依据。
2、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年粮食缺口达70亿公斤以上,已成为全国第三个缺粮省主销区。其省会城市福州,人口670多万,全市粮食总需求量25.15亿公斤,粮食缺口从2004年的9.9亿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85亿公斤,(相当于重庆直辖市缺粮数),占福建全省粮食缺口的23%。这么大的粮食缺口,如果还是按过去那种由国有粮企垄断流通,不仅使主销区政府财政补贴不堪重负,客观上也难于满足城乡供求与稳定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主销区粮食缺口日益增大主要还是靠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来解决,使传统的粮食商品流通逐步向现代流通过渡。比如,福州市在1984年就发展粮行米市,1992年10月放开了粮食经营,2001年城乡又率先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为主产区粮食销售腾出市场空间等,应当说这些改革举措,都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具体体现在:其一,实现了粮食流通格局的多元化。城乡粮食市场多渠道经营后,我市民营粮企发展较快,其粮食商品流通量在整个社会粮食商品流通量中所占比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1.5%、90年代为15.4%、1996年底为42%,到2004年提升为94%以上,全市民营粮食购销企业从事加工、批发、(包括批零兼营)已达200多家。其二,初步建立了现代粮食市场。以福州市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超市等零售集市也相应发展起来了。现在市区虽还有私人食杂兼营大米零售摊点300多家,但居民购买口粮已逐步走进现代超市。2006年市区好又多、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永辉、新华都等超市大米销售量已达2324万公斤,占市区年大米零售量15%左右,并处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三,居民口粮消费也向优质化发展。过去福州市居民口粮消费以中早晚籼米为主,现在有75%以上的家庭食用优质品牌大米,其中丁优米占33.9%、东北精米占31.5%、珍珠米占24.9%。其四,粮市扩展走向国际化。近年集中在福清市新开发的元洪区内从事大米、面粉、食用油、饲料等加工、购销的外资和民营购销企业达12家,它们以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发挥企业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例如福建康宏股份公司,为满足市场油脂和饲料生产,积极组织大豆经营,并拓展走向国际市场,从2004年至今,每年要向美国、巴西等进口黄豆达2亿公斤左右,而且还积极发挥自己在海口深水码头优势,大豆运输、装卸等正向“四散”发展,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该公司每年上缴税收200多万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五,粮食购销走向市场化。粮食购销、经营、价格走向市场化,减少了行政手段对粮食流通的干预,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发挥了很好作用,逐步形成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的现代的流通机制。
二
扎实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走切合实际的路。笔者认为,我们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主要目标应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构建“高效、低耗、便捷、顺畅”现代化的粮食物流网络;建成强大的粮食加工群体。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中心城市,要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粮食保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福州市应立足当前和“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关键问题,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主销区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和新水平。为此笔者提如下四点建议:
1、企业做大做强创造宽松环境,这是发展壮大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基础。发展现代粮食市场主体,关键是发展大企业、大粮商,同时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这样说,没有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就谈不上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笔者认为,现在粮食加工、购销企业做大做强最缺的是资金问题,要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争取一些优惠政策。建议农发行应快适应商业化贷款方式,改变贷款管理模式,根据粮食商品生产购销规划和企业需要及时满足购销资金贷款,其他各金融机构也必须改变过去独家支持观念,对有利于企业增效,就要积极发放项目贷款,共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知名度,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对如何有重点地引导、鼓励、帮助国有和民营粮食企业走进主产区建粮食生产基地,这一点应很好发挥粮食协会的积极作用。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行的原则,建立产销区之间的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通过“公司 协会 种粮大户”等形式,争取在产区建粮食基地或加工厂等,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巩固粮食采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关系。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产销区应很好配合,主销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仓库、厂房、经营场所等方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地从主产区引进粮食购销企业,这也是主产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粮食购销必走的路子,既能更好地发挥主产区粮源优势,又能保证主销区居民米袋子的安全。
2、加强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这是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速以“四散”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而且还会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福州是缺粮大户主销区,近年来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江西等主产区购进粮食,水运已占很大比例。过去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现在发展“铁海联运”。福州靠江面海,水上运输较为发达,应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份量。根据国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应摆上重要议程予以高度重视。我省的粮食物流体系的基础在于搞好“粮食走廊”的建设,省、市政府应给予适当投资,同时改造整合现有城市国有粮食企业的厂房、仓库、粮店等基础设施,“退城进郊”。厂仓的建设应引进现代运输手段,加强以“四散”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并重点抓好粮食物流配送,完善现代粮食流通营销网络,既需要符合民情的社区粮食零售网点,更需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等现代流通产业。
3、发挥主渠道与多渠道互相激活的作用,这是主销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有力支撑保障体系。为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以国有粮食企业为骨干,同时发挥民营粮食企业多渠道的积极作用。福州是沿海的缺粮主销区,在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中,要加大民营企业的渗透力度。如福清市粮食购销公司与民营粮食企业——中汇米业有限公司开展联营,既为满足城乡市场粮食供应做了有益工作,而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了国有粮食企业在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也应很好地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以更好激发活力,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保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健全以中央和地方国有粮食储备为主渠道,提高整个粮食行业规范管理水平,这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和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现在对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来说,粮食储备的数量是较为充足了,储备品种和品质要求不大适应市场和居民口粮消费的变化要求。笔者认为,粮食储备应力争切合实际,适当调整,才能符合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要求,更好使国有粮企在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网络健全、储备合理、调控有力、运转高效”。同时在规范粮食储备管理进程中,要把“存粮于科技”作为重要目标来抓,努力走“生态储备”、“绿色储备”之路,在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化进程中,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稳定粮食市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
(作者:郑时藩 单位:福州市粮经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