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流通渠道直接影响菜价。
近日,针对60%蔬菜本土供应的厦门菜市,记者调查发现,从一级市场到终端市场,过半的菜价在中间商环节消耗,使得多数蔬菜批零差价比超过1:2。
那么,这一“滚雪球”似的流通链条是怎样形成的?它有没有可能减缩呢?
发现 蔬菜的批零差价超一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岛内市民吃到的蔬菜,多数要经过三四手的流通,而菜价在这一流程中呈现“滚雪球”似的上涨。
第一次集结
这几天,虽然气温骤降,但位于同安的闽南果蔬批发市场仍熙熙攘攘。
作为一级批发市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在厦门蔬菜流通体系中充当着“枢纽”的角色。
记者发现,与岛内市场上的菜价相比,该市场的蔬菜批发价显得相当便宜 。
作为该市场的负责人,邵先生每天见证一卡车一卡车的蔬菜从本地、外地运抵,又一批批蔬菜从这里批发出去。
“运到我们这里的蔬菜,除了本地菜农或蔬菜基地直接送来外,大多是外地菜经过菜农——— 当地批发市场——— 经营户,再运到我们这一市场来。”邵先生透露,多数蔬菜在到一级市场前,其实已流通了两三道。
而每天在这里集散的蔬菜,最高峰时达到5000吨。
记者现场看到,一来自新圩镇的农妇正推着一车的白萝卜前来批发给经营户,该农妇和经营户谈妥的经销价是1.3元/公斤。
“我们也可以直接卖到岛内,但不方便,也和岛内市场没联系。”该农妇说。
很多像上述农妇的同安、翔安当地菜农,大都直接或间接送蔬菜到该批发市场,外地运抵厦门的蔬菜也直接送到这一市场,蔬菜在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实现“集结”。
第一次进岛
而厦门岛内蔬菜的供应,主要来自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厦门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头批发市场,被称为二级市场。
记者了解到,除来自海沧、漳州角美的水叶菜等直接运送到这两个二级市场外,这里的大部分蔬菜也都来源于一级市场。
蔬菜在进岛的过程中,二级经营户必须向管理方、场地提供方交11%的交易费。
在江头蔬菜批发市场,记者见到来自漳州的二级经营户老王,他常年在该市场做蔬菜批发。
“以前在这两个二级市场,是卖方收7%的交易费,买方交4%的交易费。”老王介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费用最终都转嫁到菜价上去,“后来干脆由经营户一齐交”。
对于这11%的交易费会不会显得略高,据来自管理方的解释,这一费用包括了经营户的摊费、市场的管理费用等,且都经过物价局审批。
“整批批发过来的蔬菜中夹杂着好坏,农贸市场等三级批发商来采购时,只挑好的”、“剩下的一些蔬菜,尤其是蔬菜品相相对不好的,都是通过低于公开价的价格,卖给一些大宗客户,如一些大型工地或食堂等用量大户。”老王介绍。
对于二级经营商的利润,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可以卖2000公斤左右的蔬菜,毛利润一斤两角,总体毛利润不到800元;成本方面,他日均需交350元的交易费,每天雇货车进货的费用为150元,加上人工成本,所剩不多。
而一个数据直接反映了菜价在这里的提高,经过叠加进岛运输费、交易费、二级经营户的利润等后,白萝卜在这里的公开报价是1.8元/公斤 (仅交易费就占1.6角)。
最后一次提价
从二级市场二次 “集结”的蔬菜,再流入三级批发商。
据记者了解,岛内农贸市场的摊点经营者,菜源一般都来自这两个二级市场。
在前埔农贸市场,记者见到一位刚从中埔批发回来的中年男子,他向记者开玩笑,自己不能算是终端,他的妻子才是终端(因为摆摊的是他的妻子)。
该经营者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用小货车直接到同安的一级批发市场采购,“但来回近百公里,运输成本很高,分摊下来,还是在岛内比较简便”。
对于终端商的利润,该男子表示,若以1.8元/公斤批发进来的萝卜,只是毛利成本,还得除去一些根叶等,“折损下来,批发价早就超过2元”。
而记者注意到,前埔这一市场,白萝卜单价普遍已是3元/公斤。按表面单价,最后一手的终端销售提价比例最大。
从一级市场流入终端,单以白萝卜为例,批零差价比已超过1∶2。
蔬菜的质量、售价经过一系列的流通环节后经过层层加码,必然造成价格“滚雪球”,形成所谓的“两头苦,中间笑”的现象,变成大部分菜价在中间商手里消耗。
困局 流通环节精简有难度
那么,这一“滚雪球”似的流通链条,是否还有简化空间,以进一步降低菜价?
具体管理岛内两个二级蔬菜市场的系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其副总经理陈裕强认为,现在的环节已经够精简了。
“如果取消江头、中埔等二级批发市场,从闽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一级批发市场直接发货给菜市场摊点,看似简化了蔬菜转手环节,但是其中会面临许多问题。”陈裕强说,闽南蔬菜批发市场是产地市场,由经销大户从中采购后投入到江头、中埔等消费市场,这两个市场的职能是不同的。“产地市场没有能力在收购蔬菜的同时,再承担消费市场分销的职能。”
“我们作为‘菜篮子工程’,经营的二级市场还需要为食品安全进一步把关。”陈裕强说道。
印证陈的这一说法的有,厦门去年曾发生农村蔬菜由菜农直接把田里的有毒空心菜卖到市民手里,因缺乏中间监管,酿成中毒事件。
据了解,作为批发市场的主要职能,岛内的两个二级市场,都设检测中心对蔬菜的农残是否超标进行检测。
“目前蔬菜生产基地还未完全规范,去年全国抽查,就发现少数问题蔬菜直接流入超市。”市贸发局副食品市场处胡衍国处长认为,这也是目前这些流通环节难精简的原因之一,“蔬菜流入终端,再去抽检,就比较难监管”。
曙光 产地直销正在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永辉、民兴等生鲜超市的不断“扩张”,目前岛内的蔬菜流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岛内的一些生鲜超市、卖场开始直接从一级批发市场进货,甚至直接和蔬菜基地挂钩。这些场所多数成立一个公司专门负责采购果蔬,比如“好又多”,就由一家专门的公司直接从一、二级市场批发进货。
而一些蔬菜基地,也尝试绕开一、二级市场,直接和终端挂钩销售。
“目前生鲜超市价格比农贸市场略低,这也得利于流通环节部分减少。流通环节能减少,肯定菜价会便宜。”厦门市贸发局副食品市场处处长胡衍国认为。
厦门市贸发局副局长傅如荣也持类似看法,傅向记者分析,“‘农改超’、蔬菜基地生产发展后,将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基地和生鲜超市,直接建立产销直达渠道,这样既减少了流通环节,还保证蔬菜新鲜”。
不过牞傅如荣也坦承牞目前问题在于厦门蔬菜60%靠本土供应,而蔬菜种植还处初级发展阶段,完全达到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基地甚少,短期流通环节格局难精简。“未来蔬菜基地发展了,产地直销将成为主流流通渠道。”傅如荣说。
随着目前产地直销现象渐趋增多,市民能否买到更低价蔬菜,值得关注。
(易福进 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