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转型 福州三成塑料厂倒闭
发布时间:2008-06-04 | 信息来源:海峡都市报
本报连日来关于限塑令的系列报道,引起榕城各大超市的关注。为避免限塑令效力打折扣,各超市纷纷出招狙击手撕袋滥用行为。
而由于“限塑令”实施,福州众多塑料袋生产企业也面临转型阵痛,约有1/3的中小型厂家纷纷倒闭。不过有的企业却看到了商机,纷纷转而生产可取代塑料袋的无纺布袋。
塑料袋用量骤减 中小塑料厂倒闭
昨日,记者采访福州塑料制品业界了解到,大约1/3中小企业因无力转型生产加厚塑料袋,纷纷倒闭。
福州市闽侯县洋里华庆塑料厂郑经理告诉记者,“限塑令”后,他们厂的订单骤减,生存面临巨大考验。作为永辉超市供应商,在“限塑令”实施前,该厂的所有产品都销往永辉超市,而现在超市的需求量急剧减少,工厂不得不停掉一半的生产设备。
福州仓山一家塑料生产企业王经理也称,“限塑令”后,订单减少了超过一半,工人工资等成本增加,原先生产1吨塑料袋要9000元成本,盈利2%。而如果按照政策要求生产加厚塑料袋,成本要增加到1万元。为此,工厂裁减了部分工人,如果还撑不下去,只能改行。
据了解,目前福州有部分中小型企业已倒闭,闽侯县洋里华庆塑料厂郑经理称,在距离该工厂不远处,有个小型塑料袋生产厂近日已倒闭,该厂原来生产的是超薄塑料袋,“限塑令”后没有订单,而重新添置设备必须再投资十多万元,因缺乏资金,只好倒闭。省塑料工业协会相关人士称,据行业统计,“限塑令”后福州大约有1/3的企业倒闭,尤其是我省塑料袋企业集中区———泉州南安,约有一半的小型塑料生产企业倒闭。
部分企业引进设备 转产无纺布袋
“限塑令”实施后,我省一些小企业因无力转型生产,面临倒闭;而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已以“限塑令”为契机,投资十余万引进设备,转而生产无纺布袋。
福州一家无纺布经营户张先生称,最近一个月来,无纺布价格从原来1.4万元/吨左右,涨到近1.6万元。一个A4纸大小的简单无纺布购物袋,成本也就1元多,而超市则以3元到5元不等的价格出售。厂家只要卖2元一个,利润就很可观。
金斯达(福州)无纺布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林振峰称,最近无纺布袋产量比上月增加2~3倍,每天都能接到一些新的客户订单,但林经理说,无纺布袋可以重复利用,今后销量如何,还要看市场。
不过,对于“限塑令”对无纺布产业的影响,各方观点不一。有业内人士指出,2006年我国非织造布产能达210万吨/年左右,而按照欧美国家人均非织造布占有量3.5~3.8公斤推算,全国总人口的占有量可达450万~500万吨/年。由此可见,中国的无纺布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省塑料工业协会相关专家呼吁,“限塑”后不应盲目投资无纺布,因为无纺布袋一直以来就有生产,由于成本要比塑料袋高,所以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限塑令”的出台,固然给无纺布行业提供了一定的机会,由于其可重复利用,并且市民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因此使用量不会像塑料袋那样大,利润也必将摊薄。
来自永辉、家乐福两家超市的反馈,或许能印证这个担忧。限塑令后,主动购买无纺布袋的顾客并不多,家乐福超市连日来无纺布袋日销量在50~60个,永辉超市限塑当天举行满额消费换购活动,当天送出5万只无纺布袋,但主动购买的顾客不足500个。
无纺布袋 也要防二次污染
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表示,生产无纺布袋还须注意成本问题以及防水、防油、防污等功能性问题,还有回收问题。“无纺布袋不能直接回收纺丝,应该防范二次污染问题”。
郑棣健称,无纺布本身也是化工产品,并非最佳替代物。目前无纺布产业的原料构成大致为:63%为聚丙烯,23%为聚酯,8%为粘胶,2%为丙烯酸纤维,1.5%为聚酰胺,其余的为其他纤维。从资源产业角度来看,这些上游原料的生产成本逐年高企,且其生产过程仍然面临环保压力。因此,在寻求其他天然纤维的可替代产品之际,改变公众的消费观念或许更重要。
□相关新闻
手撕袋用量剧增 超市考虑惩罚性收费
在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大幅减少的同时,未列入有偿使用范围的手撕袋使用量却剧增。为避免限塑令的效果打折扣,各超市纷纷出招狙击。
永辉超市董事长助理翁海辉称,超市已要求工作人员,发现顾客大量拿手撕袋要及时劝阻,并尽量把手撕袋放在计量处。此外,超市还正在着手考虑对手撕袋重新设计,尽量将手撕袋设计小些,使其容量有限,尽量做到一袋装一物,减少顾客用手撕袋替代塑料购物袋的几率。
蓝天超市称,自昨日起已在生鲜区张贴提示,告诉消费者超市还有包括借用购物篮等便民措施。如发现有大量取用的,先劝阻,如不听的将按购物袋标准收费,甚至给予3倍的惩罚性收费。
而沃尔玛超市,自1日起加强了对手撕袋的管理,取用处挪至称重处并统一管理。
新华都也推出手撕袋的申领管理制及专人管控制度,从上游渠道控制手撕袋的使用,要求门店行政部对生鲜部门进行申领管控,由过磅秤人员负责发放。
(记者 朱丽萍 王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