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直采基地少 自建农场破局农超对接
发布时间:2010-08-17 | 信息来源:国际商贸
“农超对接”在实施近两年后,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动向。
前不久,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宣布,与厦门如意集团合作开发推出3000亩自有农场。这是 TESCO继去年在上海首次推出自有品牌蔬菜和自有农场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自有农场。而去年底,福建大型连锁流通企业永辉超市也宣布已建立自营合作农场。
农超对接的模式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初的产地直接采购,到建立合作农场,再到流通企业干脆建立自有农场。流通企业向生产源头进发,自己掌控农产品生产,会不会成为“农超对接”发展的趋势呢?
专家认为,新模式是有益的探索,但是否可行还需通过实践去检验,但大型流通企业应关注。
原模式存在弊端
据了解,农超对接最为人熟知,也是最初的模式是产地直接采购,目前不少流通企业在实行这种模式,包括沃尔玛。在这种模式下,零供之间的关系要松散得多。
对流通企业来说,拥有稳定的优质供应商一直是互相竞争的关键。为了与农产品优质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流通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建立合作农场的模式,即挑选一些具备一定资质的生产基地,通过培训和第三方的专业审核及指导,将生产基地培育成能与大超市直接对接的示范基地,同时签订长期的采购协议。沃尔玛就同时采取建立合作农场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超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使农产品零供关系相对而言更为稳定,产销对接也更稳定,从而把“农超对接”朝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模式通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分散”问题,但农民生产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国内真正公司化运作且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启示并不多。
陕西西安恒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西北地区发展较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其副理事长陈云鸿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有110多人,辐射周边1000多农户,双方的合作是合作社给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农户生产,合作社再统一进行收购、包装和销售。另外,产品的绿色认证则由合作社负责。
其实,目前与超市合作的大多数合作社都是如此,即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约束性并不强。这也导致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上出现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少、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有媒体报道说,因为产品达不到生产标准,一些超市在收购时不满意。农户和合作社也抱怨:“好不容易把产品送进了超市,超市却挑挑拣拣,不少产品被退。”
新模式有待检验
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新的模式。山东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前不久就表示,围绕农超对接基地建设,山东省还将“鼓励企业采取租赁土地,将土地上的农民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实行工厂化生产。”
显然,土地是企业租赁的,企业就会加大投入,同时企业对生产也就拥有比较大的决定权,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关系也更紧密,生产的组织性就会更强,从而会更有利于实施工厂化生产。这样在与超市对接时的问题(如技术落后、品种少、生产标准不统一)就会少得多。
如果这一模式得以实施,无疑是把“农超对接”新形式的探索又朝前推进了一步。
站在这一角度看,就比较容易理解TESCO为何要建自有农场了。建立自有农场,就能严密掌控农产品的生产,最直接地“以需定产”。
还有一个客观情况,那就是国内目前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并不多,而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大润发、物美、苏果、永辉等国内外超市都在疯狂争抢,这就出现“狼多肉少”的局面,TESCO建自有农场就不失为“破局”的一招。
但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杨立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建自有农场绝非易事,恐怕只有大的连锁型零售企业才有财力、能力把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介入农产品生产。
另外,商业企业进入产品生产对其也是一个挑战。家乐福中国华南区公关经理李嘉就表示,进入生产领域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还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公司,所以必须深思。
国内是不是已有超市进入生产领域呢?目前只有永辉超市透露建立了自营合作农业基地,但其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永辉超市董事长助理翁海辉,但翁海辉表示涉及商业秘密,不便透露。但这也透露出一些零售企业已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农超对接”新模式,国内其他大型连锁超市对此也应当关注。
“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用实践来检验是否可行。”杨立华说。
(来源:国际商贸 作者:林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