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永辉超市,工商执法人员利用流动商品管理系统扫描食品条形码,即可查询商品的来源和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业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和小餐饮店、大排档等薄弱环节的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在福州永辉超市,工商执法人员利用流动商品管理系统扫描食品条形码,即可查询商品的来源和生产日期、保质期。
王小华 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我省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2001年3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并连续10年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我省根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连续出台一系列实在举措,打出有效组合拳,食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数据为证:2010年上半年与2000年相比,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超标率从30%下降到1.45%;水产品及水发制品甲醛检出率从7%下降到0.09%;产销环节生猪“瘦肉精”尿样抽检超标率从70%下降到0.02%。
一套机制,搭建农田到餐桌“保护网”
食品安全工作点多面广,特别是涉及部门多,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涉及部门责任交叉、监管空白的情况。
为有效协调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常务副省长担任主任,分管工业和流通副省长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挂靠在省经贸委,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等职责;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分别负责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环节和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
在这套机制下,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省政府每年下达工作方案,将年度任务分解为60至70个项目,落实到各部门;各地实行市、县长负责制,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在省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下,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责,在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维权等各个环节,撒下一道“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大网。
在这套机制下,实际工作中因部门职责交叉而不断冒出的监管盲点,都能很快得到填补。针对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食品安全有关监管职责分工意见,各有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如我省明确了餐饮加工配送单位由卫生部门负责实施经营许可和监管;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分成销售门店和加工两部分,门店部分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加工部分按照不同情况分别由质监部门和卫生部门实施监管;集贸市场初级农产品经营户由工商部门负责实施监管;食品仓储(含冷藏)专业单位由工商部门负责实施监管;豆芽菜生产由农业部门为主实施监管等等。
六项重点,抓住整治“牛鼻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我省根据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具体省情,重点围绕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等“五类产品、一个行业”的主要食品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和专项整治。
畜牧业,抓好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打击畜禽养殖环节使用违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抓好生猪防疫检疫工作,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病害猪肉交易行为。
种植业,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水产品,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水产品药残治理,开展产地水产品药残、流通环节水产品及水发产品浸泡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贝类抽检,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饮用水,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组织开展城市供水水质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开展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检。
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业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和小餐饮店、大排档等薄弱环节的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今年初以来,我省按照国务院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开展了农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食品进出口环节、畜禽屠宰、问题乳粉、保健食品、地沟油等九个方面的专项整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全省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七大体系,构筑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重点治理,还要标本兼治,构筑长效机制,方能确保食品安全。
在实践中,我省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保证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省人大、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制定或修订出台了《福建省牲畜屠宰管理条例》、《福建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暂行管理办法》、《福建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了《莱克多巴胺尿样检测方法》等一批地方性标准。福州、厦门市也制定一批保障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系列地方法规的出台,为食品安全长治久安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新要求,我省正在着手制定全省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全省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完善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效监管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食品安全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治理范围由城市到农村逐年扩大,考核的各项指标大幅度提高。我省被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列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
食品安全工作的扎实推进,解决了吃的后顾之忧,保证全省干部群众能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经济社会建设中去,在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相关新闻
保障食品安全 部门在行动
今年初以来,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取得了实效。
省农业厅:全面推进五项整治
今年,省农业厅全面深化和扎实推进今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2.92万人次,检查企业1.4万家次,发放材料95万份,指导培训28万人次。
依照工作职责,农业厅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等五个专项整治活动。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药生产经销企业、兽药经营单位、饲料生产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场和蔬菜、水果、茶叶等生产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开展自查自纠。
此外,农业部门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管,加强供沪世博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强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开展蔬菜、蘑菇、水果、茶叶、生猪、生鲜乳和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
省工商局:流通环节保障安全
今年初以来,省工商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全省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94324人次,开展了节日食品、农村食品、灾后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工作,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工商部门还着力建章立制,完善食品流通长效监管机制。他们建立食品流通分级分类许可制度,规范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目前全省共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58449户;完善机制,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我省现已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5328户;构建食品流通监管信息化保障体系,完善食品流通监管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共运用“食品流通监管系统”备案商品283242种,实行电子台账管理的食品批发企业4756户,通过系统上传台账的食品批发企业达到986户。
省质监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省质监局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整顿,推进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以组织企业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为重点,以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为基础,以督促企业健全全过程管理和可追溯制度为抓手,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今年初以来,全省质监部门共举办《食品安全法》培训班173场,培训对象涵盖全部取证的6000余家食品企业;组织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1803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及其1967名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专业知识考试。
强化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督促全部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交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全省绝大部分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并执行了可追溯制度。同时,加大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已抽检食品6784批次,是去年全年的2.01倍。
省卫生厅:餐饮服务专项整顿
今年,全省卫生行政部门在全省范围全面开展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顿。
各级卫生部门在省卫生厅指导下,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顿,今年初以来开展了“地沟油”专项监督检查、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彻查、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专项整治、一次性筷子专项监督检查等行动;此外,配合有关部门部署开展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和学校周边餐饮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工地食堂专项整治、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
根据卫生部和省食安办部署,省卫生厅先后开展了餐饮环节高危食品、食品原料以及淡水鱼孔雀石绿、乳制品三聚氰胺、紫砂类餐饮具重金属等专项监督抽检。在春节、五一、“两会”、“海峡论坛”、“6·18”、“9·18”、中秋、国庆、特奥会期间,各级卫生部门制定保障方案,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的卫生保障和监厨工作。
检验检疫:源头管理把住国门
今年,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定了进出口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从源头入手,深入开展出口备案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出口食品企业的清查工作;加大重点出口食品监管力度,深入查找种植养殖源头、生产加工存储过程中影响质量安全的潜在问题或隐患,督促企业采取整改措施。此外,还发布警示通报,要求相关出口食品企业进行自查自纠,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在进口环节,实施食品收货人备案,督促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销售、流向记录,完善食品追溯体系,开展进口食品后续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