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郑州本土商业能否成功复兴?
发布时间:2007-04-20 |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十分流行的广告语,影射出郑州商业曾经的繁华。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光无限的亚细亚商厦已被五星电器占领,五彩缤纷的海报不断侵蚀着已经褪了色的“亚细亚”金字招牌,这张曾经名声大振的昔日郑州商业的名片已失去了从前的光彩,郑州商业似乎也随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入世5年来,郑州经历了从阵痛到从容的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已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郑州,同时,随着中原崛起号角的吹响,“得中原者得天下”,作为近代中国商战的发源地,再一次成了中外资本逐鹿中原的重要战场。而郑州本土商业在内外夹击的商战中没有因此偃旗息鼓,其顽强的抵抗力使外来的中外企业开始刮目相看,然而这场本土商业的“维新”运动到底能走多远,加之当年郑州国有商业企业“一刀切”的改制留下的伤疤也已开始隐隐作痛,郑州商业的复兴之路是否能够越过艰难险阻,重现往日风光再一次成为焦点。

  郑州商战的两座丰碑
   
  提起郑州商业,相信不少人还会想起从前的亚细亚,来郑州的外地人,也会情不自禁到亚细亚商厦前再看一看,仿佛想找寻它在昔日商战中拼杀的身影。
   
  1989年5月,郑州亚细亚一诞生便迅速打破了郑州百货大楼苦心经营30多年的商业王朝。开业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1990年更是达到了1.86亿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此后,亚细亚神话在昙花一现后迅速衰落,虽然这一切给郑州商业带来了沉重一击,但亚细亚短暂的辉煌还是给后来者留下了很多可以警醒的“前车之鉴”,毕竟它曾经把全国的目光吸引到了郑州,让人们感受到了郑州商业的魅力,也曾经确立并一度捍卫了郑州商业在国内的主导地位。
   
  亚细亚商业帝国的轰然倒塌,使原本红极一时的郑州商业迅速陷入一片萧条。1997年,河南金博大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与河南省金博大开发建设总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7年的租赁合作协议,并于当年9月28日正式开张营业,金博大横空出世。回首金博大购物中心的成长历程,实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在金博大购物中心开业的第二年,便迎来了被业内称为“商场倒闭年”的1998年。但金博大购物中心以顽强的生命力度过“危险期”,经营业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高速增长。2005年,金博大购物中心总销售额达到了9.8亿元。只用了8年时间,金博大购物中心就实现了年销售从0.7亿元到10亿元的飞跃。
   
  金博大成长的意义远非数字上的枯燥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亚细亚构建的“商业长城”轰然坍塌、几大国有商业企业暮气沉沉、本土商业企业陷入全面衰退的困局之中,金博大的崛起,让本土商业企业看到了希望,甚至也让那些老的国有商企不自觉地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这也让郑州建设商贸城的设想,不会因为亚细亚的倒下而成为外人“可笑的画饼”。
   
  但在2006年4月20日,随着拍卖师的一锤定音,金博大购物中心三年租赁经营权以天价4.21亿元拍出。“土生土长”的河南企业金博大,从此落在了外省企业大连大商的手中。这是金博大易主后,当地一媒体对该事件关注的声音,其中有着近乎“哽咽”的成分。
   
  专家告诉记者,郑州商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两个时期、两家商场曾经缔造的辉煌都不能被抹杀或忽视。正是它们在不同时期挺起了郑州商业的脊梁。

  “一刀切”的国企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博大横空出世的同时,国内商业也开始步入转型阶段,河南商业曾经创造的光环也逐渐暗淡:商业企业效益整体下滑,市场交易疲软。当时第一轮卷入商战的郑百、郑州华联、天然商厦、友谊等几大国有商场,似乎已现“强弩之末”的颓势,显得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商业“航母”的挺进,郑州的国有商业企业作为“小舢板”,已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国有商企何以落得如此尴尬境地?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这样总结:“在体制上,国有商业企业改革步伐缓慢,很多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
   
  危则思变。2003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终于推出“郑政[2003]8号”文件,决定对现有的22家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制,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充分发挥郑州商贸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国有资本逐步从商业流通领域中退出,并斩除束缚国有商企手脚的落后经营业态。
   
  当时,郑州市计划到2004年年底,完成五大国有商场的改制,一些小型商业企业也将加快改革步伐。对债务重、人员多、改革成本严重不足的紫百、郑百、郑州华联、商业大厦、友谊5大零售商场,实施“蜕变式改革”,通过组建民营公司,实行“公壳民营”,民营公司再重组,经营业务联合,逐步做强做大,彻底搞活经营机制,2004年完成紫百、郑百两公司的改革,其余3个商场2004年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当年,郑州商企改革方案伊出,便引起高度关注,改制号角也在中原商界刹那间嘹亮奏响。回忆起当初的国企改革,一位国企老总表示,郑州商业的发展已经错过了三次机遇。第一次是股份制改造,郑州正在大打商战;第二次是经济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时期,郑州商企个头小,各自为战,至今还是“小老树”;第三次是债权转股权之机,郑州反应迟钝,再错良机。
   
  郑州市一位副市长在总结郑州商业成败得失时不无遗憾地说:“在商战时期曾经一度成为全国商业单位‘取经’地的郑州,在别的城市已对经营业态进行大调整的时候,绝大部分商场仍固守10年前的模式,经营业态的落后束缚住了郑州商业前行的手脚。因此,郑州国有商业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
   
  国有资本退出商业流通领域,珠海市是第一个吃蟹者。它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全撤出零售领域的国有资本。而姗姗迟来的郑州国有商企改制直到现在也没能按时顺利完成。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史璞坦言,“国有企业退出商业领域,不应搞一刀切,要么清一色的国有、要么清一色的放给私有,如此大幅度地摆动,不利于地区发展。得有一个重心,可以左右调整。”在他看来,目前影响郑州商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商业企业的改组改制没有及时跟进,使得郑州商业从1995年到2002年在低谷徘徊,这个低谷周期太长了,阻碍了郑州商业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一刀切”的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并没有使郑州商业重现曙光,一些专家甚至认为,这样的改革不仅没有前进,反而是一种倒退。

  商战再度升级
   
  1997年11月16日,郑州市丹尼斯百货正式开业。此后,这个由台资投资的企业,渐渐在郑州开店布局,形成了郑州本土的一家集百货、大卖场、便利店与物流中心等业态为一体的零售品牌。不惜巨资跻身二七商圈,倾力打造的丹尼斯Shopping Mall也正在建设中。
   
  2002年8月,北京华联正式入驻郑州,郑州的第二轮商战开始打响;2002年12月20日,携手三和百货和普尔斯马特的汇龙城正式开业;2004年10月,有加拿大投资背景的中环百货在花园路正式开业;2005年初,3年前与汇龙城合作未果的全球零售500强、隶属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的百盛重新入主汇龙城,成立百盛购物广场;2006年3月,大商集团以4.21亿元天价拍下金博大城3年经营权。2006年6月1日,大商正式接手金博大,正式更名为“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
   
  内外资巨头马不停蹄在郑州布下重阵,使原本就竞争相对激烈的郑州再一次充满浓烈的火药味。而事实上,大商入主金博大城已把本地的商业格局彻底打破。商业企业间“暗战”大戏已经启幕。
   
  “单店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但通过一个店铺网络来参与竞争,力量将被放大数倍。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大商在金博大店基础上构建的中原‘店’网,给河南商业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变化。”河南省商务厅一位人士称。
   
  眼下,郑州已形成了国内商业巨头丹尼斯、世纪联华、北京华联、大商等与外资巨鳄家乐福、易初莲花、麦德龙、百胜等同台竞技的局面,沃尔玛很快也将闪亮登场,其中银泰百货、巴黎春天等已经在前不久的金博大城商场拍卖会上露出踪迹。郑州市商务局一位处长表示,目前已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郑州,其中还不包括刚刚到郑州“报到”的华纳公司、摩根士丹利金融公司。
   
  但从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跨国巨头在中原并没有带来“致命的冲击”。北京华联等一些国内的老大们在竞争激烈的郑州也没有尝到太多的甜头。
   
  的确,在诸多本土商家时常发出“生存艰难”的呼声时,新入侵的中外资商家也没能洋洋得意。对此,专家认为,“郑州是国内商业供过于求最严重的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超过了5平方米,在国内是最高水平。按照国际的一般惯例来讲,100万人口的城市,1万平方米的商场最多不超过两个,而郑州光二七商圈1平方公里之内,1万平方米的商场就有9个。”
   
  史璞表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虽然名气不如从前,但郑州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从前,但经营利润却偏低。
   
  那么,郑州市的商业容量到底有多大,有没有达到饱和?专家表示,郑州以商战闻名,但在全国算不上一线城市,虽说河南GDP居全国第五位,但平均数少得可怜。而长期以来,郑州市的消费能力也不算强。
   
  但反观郑州的卖场数量,近两年可以说高歌猛进,也有击楫中流的商家不承认郑州的商业总量过剩,说和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郑州的商业密度还有发展空间,但这也只是对个别商家而言,挟品牌利器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个别先入为主的商业企业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继续占据优势,但对那些实力较弱的后来者,一旦经营上稍有疏忽,便可能面临深渊。
   
  按照我国的入世协议,国内零售市场已经完全对外资放开,而郑州市也早有零售大鳄的身影闪现,让国内商业尤其是郑州市的本土商业感到了空间的压力。而北京华联、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等国内商业巨头也已先后在郑州开设门店,但郑州市的商业企业开设连锁店却仍局限于省内,很少有走出去的。
   
  此外,即将建成的新商业业态对原有商业冲击又有多大呢?商业人士曾指出,在百货业态鼎盛时,郑州商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郑州商业发展比较保守,新业态的引进和发展一直呈现缓慢发展状态。
   
  虽然如此,郑州本土企业在内外夹击下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依然证明了郑州这个中国商战的发源地似乎还有着复苏的希望。 

  本土商业复兴路漫漫
   
  其实,几乎在金博大改头换面的同时,郑州商业已开始涌动着一股“维新”的暗流。
 
  2006年5月20日,曾经的郑州商业领袖郑州友谊商业(集团)总公司,步入了破产边缘。这是郑州国有商业零售企业首例破产案。“它标志着郑州国有商业企业正式踏上‘维新’求发展之路。”经济学界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踏上这条变革求生之路的远不止友谊一家。事实上,郑州市国有商业企业改制步伐已经迈开了大步。这些曾经引领郑州商业方向,但同时负重前行的国有商业企业,都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郑州百货大楼铁了心要重塑“咱老百姓的百货楼”;紫荆山百货大楼则在差异化经营中寻求突破;华联商厦欲打造“时尚之都”……
   
  令人欣喜的是,为加快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商务部实施了“减债脱困工程”,并选择了13个省会城市进行试点,郑州便是试点城市之一。此工程恰巧给被历史债务问题逼到“死角”的郑州市政府和郑州市国有流通企业带来了契机。有了商务部的政策和近5000万元的补贴,郑州市立即把“减债脱困工程”引入实施,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随后,郑州市政府与长城公司签订了债权转让合同,以2.16亿元人民币回购了市属10家国有流通企业12.01亿元人民币的历史债务,把郑州市10家国有流通企业的债权打包回购。
   
  郑州市商务局商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郭利伟表示,这是一支已经被忽略多年的商业力量,也许在卸掉沉重的包袱之后,将再次影响郑州商业的格局。由此,沉默多年的郑州国有商业似乎在酝酿着一场集体复兴。
   
  事实上,郑州的商业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期。史璞认为,“郑州商业想要复兴,不是没有可能,关键在于现在郑州商业还缺一个像当年亚细亚一样的龙头企业作为领头羊,带领整个郑州商业企业一起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再看如今的“二七”商圈,四大传统的百货商场均已大变脸。10年前的传统百货悄然退去。昔日的四大商场,除了郑州华联还保有百货本色之外,“二七”商圈已变成了国内家电巨头国美、苏宁、五星和八方电器厉兵秣马的主战场。
   
  “当众多国内外连锁企业把目光都聚集到一个城市时,那么这个城市已经进入到了大连锁时代。”曾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他的观点是仅有本土连锁商业存在不足为奇,只有各个连锁商企都看重这里,才是进入大连锁时代的征兆,或许郑州已经有此迹象了。
   
  大连锁时代来临,各路商家拥进郑州市场,商业竞争将走向何处,谁又可能成为郑州市场上的新霸主,大连锁的步伐能否成就郑州商业的再次繁荣……这些只能由时间来印证。
   
  十年磨一剑,历经商战洗礼后,人们期待着郑州商业再次复兴的梦想能早日变成现实。
  (中国商报   王琰)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