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产品安全消费 超市应肩负起更多责任
发布时间:2004-08-09 | 信息来源:超市周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说:“ 我吃东西时也担心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尚且如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据调查,82%的公众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比例在素有“民以食为天”传统的中国,说明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几近崩溃。
从几年前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肠、毒酒、毒肉等,蔓延到毒茶叶、毒韭菜……到沸沸扬扬的“劣质奶粉”事件,包括现在还经常被曝光的各种问题食品,老百姓几乎到了“无下箸处”的程度,为什么这些情况频频出现、屡禁不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高度重视。而在这其中,农产品的消费安全是所有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在农产品超市化进程中,农产品的安全消费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必须加以妥善解决。
值得注意的事,这些问题食品中的一部分正是由超市流入到人们的手中。
我们的食品安全消费如何保障?农产品该如何消除在消费中的安全隐患?
谁在制造农产品安全问题
“在国外,人们关注的是‘食品与健康’,而国内依然在谈‘食品与安全’,差距很大。”谈起农产品消费安全这个话题,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淑华不无忧虑。
那么,为什么农产品安全问题时时在治却一直无法根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首先,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目前的现状为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
其次,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工业化发展让环境受到污染的不仅仅是城市,农村被污染的情况也非常触目惊心。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农作物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
传统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也是漏掉甚至制造安全隐患的场所之一。于淑华指出,由于检测农药残留量等会影响农产品的进场流量,因此有些小批发市场在检测上就比较放松,甚至没有安全检测。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机制,批发市场无法堵住问题农产品的进入。而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个体经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农贸市场,要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就更不可能了,简陋的销售场所因卫生条件不具备,初级农产品极易腐败变质。这也使严格控制监察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成为令管理部门相当头疼的问题。
政府部门的缺位、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看到的总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居然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主管部门缺位,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对农产品监管的薄弱等都让问题农产品躲过重重关卡进入了市场。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给问题农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漏洞。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指出,国家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上的重复和漏洞比比皆是,在流通环节和农产品的再次加工中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作为零售终端的超市也存在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仅有6%的农产品从超市售出,但超市仍然无法杜绝问题农产品。超市经营生鲜大多采取与供应商联营的方式,进货质量无法完全控制。同时,超市在农产品的进货渠道上有不少弊端,由于我国农业的现状,超市也大多从批发市场进货,尽管要求较其他销售渠道严格得多,但由于采购人员的腐败及其他诸多原因,一部分问题食品依然堂而皇之进了超市。
专家指出,我国农产品目前大多难以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即使有质量检测(主要是农药残留物的检测),也是执法不严,在送检、抽检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流通渠道中也存在“二次污染”。所以,目前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隐患。正是这些环节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让问题农产品流向了市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农产品进超市 优质是基础
尽管超市中出售的农产品也曾出现过质量问题,但相较而言比例非常小,因为超市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无论如何要比其他销售渠道高得多。正是因为对质量的要求高的“门槛”,使得许多农产品根本无法进入超市,这些因素让农产品的超市化进程大为放缓。
然而,在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让农产品走进超市,才能提升农产品经营档次,满足人们对安全、卫生及购物环境的高层次需求。在农产品的超市化进程中,优质是最基础的要求,必须先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今消费者对超市商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企业必须拿得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没有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的农产品进入不了超市。根据调查反应,一些优质蔬菜,尤其是具备“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备受欢迎。即使这些产品的价格相对同类产品较高,但还是深受消费者青睐。
一家超市负责人认为,我国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并不多,通过国家质量和安全认证的产品就更少。生产农产品的企业或基地只有亮出权威的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的认证,才能得到超市的信任。比如,“无公害食品”要进超市,得出示《无公害食品证书》。“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也一样。有人抱怨超市的“门槛”高,应该说主要是“高”在质量上,这是对消费者负责。农产品只要想进入超市,这些环节不可或缺。
保证生鲜产品的卫生安全是超市生鲜经营最首要的任务。但我国的农产品在优质方面做得明显不够,这是我国农产品进入超市比例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
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
我国农产品消费安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它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超市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正成为餐桌上的“杀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解决农产品安全消费问题。
一是政府应该加紧制定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分别达到市场准入标准、进入超市专卖标准,并向广大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荐和介绍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政府也应该加快完善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把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农技推广等部门的检验检测设施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检测网络。
推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制度,为市场准入提供“通行证”。认证认定是质量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对达到一定标准水平的产品发放标志、给予认可,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目前在农产品质量认证上,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大力建设安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除了开展检测、把好入市关口外,更主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控制,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好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生产。对已确定建设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地方政府应该划定保护区予以保护,防止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限制、禁止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使用管理。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力度,加速开发生物型安全农业投入品。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改善行政效率,加强监管力度,借鉴国外经验,改革现行体制,堵住问题农产品的源头才是根本。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应该首要抓好《食品安全法》的制订,完善对农产品流通中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法》等法规,并正在加紧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超市经营环境卫生标准》等多部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安全流程有关的法规。
如此,农产品安全消费问题有望得到根治。
超市应肩负起更多责任
超市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零售业态,在农产品的超市化进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农副产品的经营也是超市的核心业务之一,可以说如果不经营农副产品,超市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专家认为,在我国农产品的超市化进程中,超市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于淑华指出,人们通常只是注意到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对于产地的质量检测重视不够,而食品安全的源头要求不严格,后面的环节再努力也会有漏洞。但我国特有的国情和现状,使农产品从源头解决安全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产品品质和品牌有着高标准严要求、在消费者心中有着高信任度的超市,在农产品安全消费的问题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让问题农产品由超市销售给人们。品牌就是生命力的超市理所当然应该遵循这一点。
超市应该加强农产品的准入制度、高度重视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流程。这方面,法国冠军超市做得非常到位。冠军超市从运输到销售的整个商品流通过程都要求做到万无一失,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冠军直接和农副产品基地合作,对农副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并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以更好地控制卖场内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据了解,检测设备是一项比较大的投入,目前国内的生鲜检测点收取的费用太高,尽管超市非常需要,但也只有实力雄厚的外资超市如家乐福等才做得起。但是,在现阶段各环节均无法实行有效检测的情况下,超市无论如何不应该省去这笔费用,反而应该将这部分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到超市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加工、农产品销售企业如超市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超市不仅会对产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还会对生产的产地环境、卫生情况、生产规程和生产方式提出要求并进行实地考察。农业生产者为获得稳定的农产品订单,也会自觉遵守质量管理的要求。我国超市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方面,上海各超市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农工商、联华、华联等超市的14家卖场给进入超市的农产品贴上一种“身份条形码”,消费者只要对着专用查询机扫一扫条码,就可在触摸屏上看到这包农产品在生产检测环节的各种“身份信息”,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地、药物残留情况和检疫检测情况都一清二楚。通过农产品“身份查询”手段,一旦出现了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就可通过这些档案信息进行追查,查出具体生产者、管理者、检测者的责任。这不仅对消费者负责,对超市的经营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促使农业生产者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日前,欧尚、亿客隆、百盛等20多家超市宣布,为了让北京消费者远离毒果蔬,让更多不施化肥、化学农药的有机食品进入市场,对所有有机果品一律免收进店费,而高额的进店费一直是一些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无法逾越的“门槛”。据悉,众多超市共同为某一类产品取消进店费的举动在国内还是首次。这表明超市已将农产品的消费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产品只有进入超市,才能有效地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因为没有标准、没有质量的农产品进入不了超市,所以农产品进入超市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的挑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博士曾指出: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同时,在我国的国情下,超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条件的等各个环节的改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农产品超市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产品超市化的发展。在这其中,农产品安全消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超市的发展和完善,超市在这一问题上将可以肩负起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