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折扣”海洋。走进南京东路置地广场,仿佛进入了一片“折扣”标签的海洋。商品打折名目繁多,有“立减型”的:如“买三百立减一百”,“满二百立减八十”等;有直接给折扣的,则从4折到8折不等,还有“新货VIP客户10%”、“购买第一双鞋八八折,购买第二双鞋八折”等;最迷惑人的要数某家皮鞋柜台上的“六八折”标签,小数点及后面的“8”尺寸要比“6”小三分之二……春夏之交,正是顾客忙换装的时候,商家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打折手段吸引消费者眼球。
打折泛滥有很多“猫腻”
过去,打折仅是商场处理商品和换季时才用的一种促销方式,但现在却已泛滥成灾。新货一上架就以8折亮相,标价牌简直形同虚设。上海某大型百货公司的资深人士介绍,按照行业惯例,如果不是断码、换季或是库存的商品,一般品牌最多能打到8折,因为供货商返给商场的利润折扣点一般为商品售价的25%左右,一旦商品的零售价降到7折以下,“亏本就是肯定的了”。但从目前上海市场上的促销力度上看,8折的优惠只能算是“毛毛雨”,一些商场频繁的大幅度折扣活动,显然是有很多“猫腻”,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买××元立减××元”,商家在标价时往往存心标为“299元”、“199元”,顾客为了凑满整数,越买越多,为图实惠,结果反而增加了花销。
供应商郁闷感到苦不堪言
频繁打折,让供应商也苦不堪言。一位供应商告诉记者,商家坐拥渠道的垄断地位,常常强迫供应商参加商家“返券”、“立减”等活动。新货上柜,利润比较厚,供应商参加活动还比较愿意。可到换季的时候,商品自身折扣已经很低,再进行“返券”、“立减”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有的供应商不得不因此从商店撤柜。
零售业竞争环境恶化
频繁打折,更恶化了零售业的竞争环境。经营者专注于价格游戏,却忽略商品、服务和环境的差异化竞争。“一些欧美国家的政府都会对商家打折行为进行规范,一般只在重要节庆日前后才可打折。”上海商业信息中心主任齐晓斋指出,实际上,百货店经营的不是生活必需品,顾客在购物时随意性强,价格战并非惟一的灵丹妙药。为此,欧美百货商家会想方设法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他以英国伦敦的哈洛斯百货店为例,“这家店共7层,除了百货商品,还有好多休闲的地方,每层楼都有小型餐饮店,吸引顾客放慢逛街的速度,这远比依靠领取赠品、抽奖以及返券等手段来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