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国际名店落户 连锁超市遍布乡村
发布时间:2008-05-26 | 信息来源:鞍山日报
商业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去年以来,全市流通服务业开工建设项目累计达到155个,竣工项目58个。流通服务业发展所确定的点状、块状、带状、网状格局与项目实现了全面对接,家乐福、新玛特、新世界、香格里拉、乐购、法国雅高、国美、苏宁等40多个重量级品牌和企业落户鞍山,我市流通服务业逐渐呈现出功能定位清晰、经营特色突出、业态结构合理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一幅独具魅力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商贸活市 项目先行
商贸活市是我市的一项发展战略。2006年以来,我市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全市流通服务业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6.1%提高到39.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4%。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市服务业年税收超过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0%以上。从业人员现已达41万人,比2000年增加15.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4.5%。
一大批商业项目的引进,使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自2006年以来,全市流通服务业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0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竣工营业项目146个。无论是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均超过“十五”时期总和。目前,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网点已达到6.5万个和0.8万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网点达到247个和448个,分别比2000年增加205个和406个。大型商业服务设施达到32个。各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已发展到230处,其中,年交易额超百亿元市场1处,超10亿元市场4处,超亿元市场17处。
今年全市商业招商引资工作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突破,项目投资额数之大、亿元项目之多前所未有。全市确定商业重点推进项目25个,总投资241亿元,全部为亿元以上项目。其中,5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2个;5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对这25个重点项目,我市制定计划,进行点、线、面全面推进。在点上全力推进了时代家电城、乐雪大酒店、兴隆大家庭、立山广场酒店公寓、铁西金三角大厦、苏宁电器东店6个重点项目建设。在线上,全力推进了以大商新玛特、香格里拉大酒店为代表的胜利路精品路带建设,以站前商务中心为起点的建国南路商饮风情一条街建设,以香港南凌公司、大连海昌集团等为代表的千山东路旅游文化产业带项目建设,以瑞盛汽配城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一条街项目建设,以及大连金马综合美食娱乐广场、新华风味美食一条街等项目的建设。在面上,全力推进了包括江苏中豪威尔等12个项目在内的四达批发市场集中区和汤岗子健康休闲产业城的建设。
国际名店落户鞍山
为满足市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市积极发展新兴商业流通业态,重点发展连锁经营、辐射面广的商业项目,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目前,大润发超市等企业已经在鞍山市场上站稳脚跟。今年3月,新玛特位于胜利广场和铁西兴盛广场的两个项目相继动工。在立山广场东南角处的华润万家商城2.6万平方米大型连锁超市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位于胜利路北侧的家乐福超市正在装修之中;兴隆大家庭在我市建国东路与曙光路西交汇处的黄金地带抓紧建设;大润发在我市解放东路地段开设的分店也将于年内开业;沃尔玛、家乐福二店、乐购等5个大型超市正在积极的选址规划。据市商委介绍,超市的设置与周边人口密切相关,以鞍山城区人口来算,应当拥有10——15个大超市,随着7个在建超市和5个即将进驻的超市,鞍山大型超市与需求量进入一个平衡状态,铁东、铁西、立山都拥有一定量的大型超市,加上见缝插针的小型超市,完全可以满足百姓就近购物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较大型超级市场近50个,各种专业(专卖)店3.6万个,各类零售连锁店铺超过1000家,连锁企业实现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不足1%迅速提高到25%左右。全市共有物流企业426家,其中,开展物流配送业的有120余家。全市国有流通服务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国有、集体经济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4.1%下降到3.8%。
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群众消费。去年,鞍山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9486元,比上年增长14.5%。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0.5辆,摩托车9.5辆,助力车10辆,电脑25台,摄像机4.5架,手机95部,健身器材4.5套。随着住房需求持续增加,住房信贷消费余额达到了34亿元,年销售商品房110万平方米以上,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建筑材料、家具、装饰、床上用品等主要商品的销售量年均增长也都在10%以上。
连锁超市遍布乡村
今年春节前,海城、台安、岫岩、千山区“万村千乡”4个试点企业为农家店配送酒、糖、饮料、调料、真空熟食、日用百货等商品3000多万元,春节期间,我市农村消费额高于市区7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共有符合标准的农家店826家,覆盖90%的乡镇,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购物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的问题,促进了农村流通水平的提高。
在农村,按照国家商务部和省商业厅的要求,市商委全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双百”、“信福”三大惠农工程,并对重点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为支持本土超市改善软硬件建设、延伸经营触角,两年来共争取农家店补贴资金242万元,农家店配送中心贴息贷款4000万元,双百工程政策补贴1075万元,信福工程政策补贴100万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贴息和政策补贴1044万元。这些工作均走在了全省前列,市商委还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了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单位。
“三大工程”的实施和对农村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扶持已给我市农村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不仅使企业连锁化实现了零的突破,消费品市场得到规范和提升,而且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农家连锁店商品配送比例已达到40%,年实现销售额达4亿元,并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辽宁仁泰食品、海城三合畜禽、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岫岩蔬菜、宁远蔬菜等加工企业和专业市场软硬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实力不断增强。“三大工程”对促进农村产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市现已创办果品、蔬菜等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村级服务站380个,建立经纪人协会组织105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137人。鞍羊路台安段农业产业化带初具规模,海城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45%。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5元,比上年增长16%,为10年来最高增幅。近两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首次超过城市,达到了1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