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辰千万并购杭州武林药店现迷局
发布时间:2008-09-18 |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海王星辰拟以4400万元并购杭州武林药店?”9月10日,随着杭州某媒体的曝光,这一据说在杭州药店圈内暗传已久的消息终于跃出水面。
“4400万的数字纯属空穴来风。”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专访时,杭州武林药店总经理梅水英如此更正,“这个价格太大了,实际商谈时对方给出的价格没有这么高。”梅水英说,武林药店之前与海王星辰确实有过几个月的接触,然而几番谈判之后,双方眼下还没有谈拢。
记者在与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方面沟通的过程中,则得到如下回答:由于官方发言人不在国内,目前就此事件并没有任何授权发言人,唯一可以透露的是,海王星辰并没有同武林药店达成任何事实上的协议。
而据熟悉海王星辰的业内人士透露,有关海王星辰与武林药店的传言确有其事,不过,一切还只是初步意向,双方正在洽谈中,目前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未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至于4400万元的合作价格,该人士也予以否认,但拒绝透露真实的谈判价格。
有意思的是,杭州市药监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早在上周,事件双方就已经办理了预登记,暂命名为杭州海王星辰·武林药店有限公司。
种种信息让这一场“联姻”计划显得扑朔迷离。
海王星辰突然变卦?
据了解,始建于1923年的武林药店在杭州地区一共有32家门店,其中有28家分布在杭州市区。虽然门店数目并不算多,但在杭州本土连锁药店中,武林药店的口碑一直不错。此番传出并购消息,让不少业内人士都略有吃惊。记者了解到,对梅水英出售武林药店的猜测更已达三种之多。
在众说纷纭的猜测中,其中有一条或许能够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零售药业路途坎坷。武林药店从国营-集体-民营的发展路径,决定了其本身的业态形式始终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在业界看来,武林药店既非如老百姓、天天好这样的大卖场形式,也非海王星辰般的中小型便利式连锁药店,而是游离于两者之间。这一中小型规模及定位,加上成本上涨、处方药严格限售、外部环境趋紧等压力,武林药店的前途并不明朗。在企业未走下坡路之前通过并购方式卖个好价钱,从资本收益角度出发走这步棋,这似乎是业内最为认可的理由。
“坐拥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武林药店为什么选择被收购?”面对记者的这一疑问,梅水英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鉴于杭州零售药品市场的竞争不断激化,武林药店有意‘倒逼’自己走出这个行业,同时吸收外来资本,将自身发展的重点放在建立网络销售、B2C业务以及传统国药馆的建设上。”其同时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近年来,对武林药店表示出收购意向的药店并不在少数,之所以开始选择与海王星辰合作,看重的是对方在海外上市拥有大量资金的背景。事实上,海王星辰也是唯一一家表示愿意打包接纳武林药店下属所有加盟药店的企业,梅水英如此说道。
记者从梅水英处获知,武林药店与海王星辰的接触进行了两三个月,原定8月16日签约,“8月15日的谈判一直进行到半夜两点,第二天准备签约时却被海王星辰放了"鸽子"。”梅水英告诉记者,9月3日,当其再次同海王星辰方面搭上线时,对方却要求修改原先的并购条件,并以武林药店业绩下滑为理由降低收购价格。梅水英告诉记者,这一切让其觉得,对方是在“拖延时间,不是诚心合作”。
采访之中,对于坊间流传的武林药店业绩不善的说法,梅水英颇有不平。她特别告诉记者:“武林药店的业绩一直在上升,今年1~8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33%,特别是今年8月份的销售额更是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5%。”在医药零售行业整体利润微薄的大背景下,梅水英对于武林药店的业绩增长显然颇为得意。也正因为此,言谈之中,其对于海王星辰最终以武林药店经营业绩下滑为理由的“单方面压价和变卦”表示不解。
“双赢”计划搁浅?
对于武林药店和梅水英而言,选择被收购原本是眼下获取资本投资的最好方式。同样,顺利收购武林药店这样一家条件尚佳的连锁药店对急于完成2008年新开1000家门店目标的海王星辰而言,也并非一个可以随便浪费的机会。正如梅水英所言,这本来会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为了表示对这一次合作的看重,武林药店更是在原定8月16日签约当天请来了杭州市、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场。原本是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桩并购却最终流产,问题到底出在何处?参看二者谈判的细节或许能够猜出一二。
虽然谈判双方都无意透露细节,但“海王星辰有意收购武林药店”的消息却早已在杭州药店圈内不胫而走。8月底,在杭州某连锁药店的店长会议上,这一传闻被描述成如下消息:海王星辰将出4400万元并购武林药店,武林现有品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供货系统全部更新成海王星辰的。
面对《医药经济报》记者的求证,梅水英表示上述传言并不属实。她告诉记者,之前与海王星辰谈下的条件是:武林药店将6年的经营权卖给海王星辰,在这期间,海王星辰相当于武林药店的投资方,享有武林药店的经营收益,但海王星辰一方必须保持武林药店现有的品牌不变,商品结构保留,并全部接受武林药店的现有员工和领导班子……
另有传闻与梅水英的说法大致相同。据熟悉海王星辰的消息人士透露,即使二者谈判成功,也并非以人们所想象的并购方式拿下武林药店,而是双方以合作形式互补。“武林药店将门面及人员打包租给海王星辰,海王星辰利用管理及资金优势,将武林的品牌做大做强,充实自我实力。”这位人士如此表示。
然而不管是“并购”还是“合作”,在诸如此类的条款中,“品牌保留”或许是让合作最终流产的原因。上市以来,海王星辰一直执行着快速收购和扩张的计划,其对于收购药店的改造也不遗余力。然而随着收购计划的不断深入,当中蕴藏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众所周知,海王星辰的收购对象都锁定在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尚可的中小型连锁身上。如此一来,并购双方的博弈程度显然大为提高。类似武林药店就提出“6年内保留品牌”的“苛刻”条件,这或许会让惯于彻底收购的海王星辰难以接受。但也有人猜测,眼下或许是海王星辰重新定位并购形式的时候了。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今年2月,海王星辰成功收购宁波新世纪医药有限公司旗下的68家连锁药店,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头换面,历经几个月时间,将门面改换一新。然而,经历断档期后,不少店面的生意出现滑坡。“每个药店都有自己的商品结构和固定的消费群体,改头换面很可能流失顾客。”经历了“宁波事件”,加上武林药店这一老字号所具有的号召力,海王星辰对并购形式的考虑显然更为慎重,有资深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如何统一品牌而又不伤筋动骨,以免导致已有顾客群流失?显然,随着并购事件的不断发生,重新思考并购模式,这不仅是海王星辰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有收购意图的连锁药店的共同问题。
资本市场表现下滑?
对于海王星辰的突然变卦,梅水英有自己的看法,她告诉记者:“可能是海王星辰近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下滑,医药零售行业的前景并不太如人意所致。”
此种猜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王星辰近期在纽交所的表现。上市以来,海王星辰在纽交所的表现并不如料想的顺利,目前的每股价格在5美元上方略作徘徊,与最初每股16.2美元的定价相差甚远。虽然前不久海王星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表明,海王星辰今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5.85亿元,同比增长21.5%,毛利率从2007年同期的42.6%上升至48.3%,净利润为5600万元,同比劲增88.4%,每股收益0.26元,但依然有业内人士对海王星辰外延式的收入增长模式表示担忧。
有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分析:去年同期,海王星辰的药店数还没有超过2000家,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海王星辰已经有2483家药店,数量增加了将近25%。按2007年年底的营业收入和门店数量,海王星辰单店平均销售额为110万元左右,每季度的销售额为27万元左右,现在增加了500家,就能增加1.35亿元,同比计算的话应该高于21.5%,加上原来没有正常化的药店营业收入步入正轨,增长率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数。也就是说,现在的海王星辰还没能达到门店数与销售额同步增长。“一个公司的成长性如何,除了看其收入增长速度外,还要看其增长方式,如果都是靠扩大地盘堆积起来的增长,那是很危险的,一旦没有扩张或者扩张受阻,业绩将停止不前。而且扩张需要耗费很大的现金流,在宏观经济紧缩的情况下,其现金流的充足性将受到考验。”该人士这样分析。
上市,收购,自有品牌,至今海王星辰的每一步举措都会促成行业的新潮流。也正因为此,不管对其臧否如何,海王星辰都像是中国连锁药店的一项标杆,每一步都牵动着业内的无数目光。
“随着并购事件的不断发生,重新思考并购模式,这不仅是海王星辰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有收购意图的连锁药店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