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经营行业共性问题
发布时间:2009-07-22 | 信息来源:www.food-safety.cn
CPI下降
2008年一季度,CPI累计上升8%,同期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而2009年一季度,CPI累计下降0.6%,食品价格仅上涨0.5%。对零售企业,特别是对连锁超市销售增幅的影响超过10%。
来客数降低
受收入预期、裁员等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降。自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09.0的高点一路向下,上年第四季度降至77.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到今年一季度回升至82.5。消费意愿降低,导致门店来客数量下降。从不同地区看,深圳企业的来客数降低最为明显,在大型超市和超市业态也出现了来客数下降的情况。
成本提高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密集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影响很大,2008年企业人工成本平均增加10%左右。
同时,尽管商业物业低迷,但连锁企业签订的物业租赁协议多是5年以上的长期协议,协议到期后的续签租金定会比签订时的租金涨出很多,因此,租金成本依然趋向提高。而新物业协议租金水平将略有下降,但新年度开店数一般占总店铺的10%左右,总体上占比不大。
利润下降
为保持销售增长,维持企业市场份额,各业态企业都开展了频繁的促销活动,特别是在2009年新年春节期间,促销力度空前。尽管维持了一定的销售增长,但企业的毛利率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保持企业利润水平增长的压力很大。
五大应对措施
1、强化成本控制
面对危机,绝大部分企业的第一选择是“节流”。不仅在预算,而且在考核机制方面增加毛利、成本支出等考核,并加大力度;不仅针对企业整体,而且具体到柜组、个人。部分企业采取扁平化管理,简编、优化内部流程,降低沟通成本。也有通过合并小课组、部类等,进行岗位调整。能耗方面,企业对门店进行的节能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联合扩充实力
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中小连锁企业更难与大型连锁企业竞争。为此,近年出现的自愿连锁、采购联盟在2008年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共建物流中心、联合采购、联合谈判、经营互助等方式提高了中小连锁企业的竞争实力。
3、加强渠道管理
2008年以来,企业的渠道管理明显加强,连锁百货企业越来越多的单品开始集中采购,大型超市企业和家电企业大多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渠道管理,渠道的控制力得到强化。分散的、小规模的代理商和经销商或者伴随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而成长,或者因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被淘汰。
4、调整商品结构
不同业态的连锁企业在经济危机中都加强了商品管理。有些超市企业提出“要经营必需品中的必需品”;有些百货店调整商品结构,减少奢侈品比例;家电专业店则调整黑白电比例。通过调整结构,加强品类管理,使单品销售不同程度增长,同时企业的存货量减少,存货周转天数降低。
5、开展多渠道营销
2008年以来,零售企业对网上零售、电话营销、目录营销等渠道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在连锁百强企业中,有30%的企业开展了网上零售业务。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多渠道营销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危机中,企业不断发现自身不足,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优化门店管理,这是在多年快速发展后的及时调整。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利用当前物业成本较低的机会,增加自有物业或加大商业地产的投入。连锁企业已经为后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