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形成3大商圈 大型商场遍布
发布时间:2009-09-07 | 信息来源:惠州日报
“改革开放前那阵子,买个米啊、肉的,都要凭票排队购买,现在只要一个电话,立马就有人送货上门来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惠州人感叹道,简直不敢相信短短几十年,惠州的商贸物流业发展得这么快,在市区坐车不用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大型商场,小区的连锁便利店更是出门就可以见到。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惠州市商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业流通渠道单一,市民只能凭票购买生活用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惠州市商贸物流业规模得以迅速壮大,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9亿元,同比增长19.1%;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4亿元,同比增长19.6%;今年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0.03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在珠三角9市中排第二位。
内资外资商贸巨头抢滩惠州
1978年后,惠州改革商品流通体制,鼓励恢复和发展集体商业,适当发展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等,为商贸物流业松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小商店遍地开花,各种大型市场也陆续开业,极大满足了百姓的需求。1990~1995年,惠州市共建成规模较大的市场71个,总面积58.7万平方米。
199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思路,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等8个大型批发中心,加大商贸流通产业的比重,扩大惠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000年,惠州商贸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当年4月,大型超市人人乐购物广场在市区河南岸开业,拉开了惠州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序幕。之后,丽日、万佳、百佳、天虹、世纪联华、海雅、国美、苏宁、金泽物流等商贸流通业巨头纷纷抢滩惠州,沃尔玛、吉之岛等大型外资商贸企业先后落户并成为惠州市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06年底,惠州市大型商场营业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1万平方米和43万平方米。
据统计,“十五”期间,惠州市外资商贸企业从不到10家发展到20多家,仅2005年就增加了11家,投资总额达1.6亿元。“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目前,市区以万佳、天虹、数码商业街等商场超市为代表的麦地商圈日益成熟;以沃尔玛、世纪联华、泰安居、汽车大市场等为代表的演达商圈日渐成形,并沿惠南大道向南延伸;以金泽物流、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国际电子城等为代表的江北新型商圈已具雏形,并以惠州大道为轴线延伸发展。
连锁便利店开到村民家门口
如今,惠州市繁荣的消费市场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今年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0.03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在珠三角9市中排第二位,而且城乡消费品市场平衡发展,原来只有城市社区才有的连锁便利店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原来农民要到城里卖农产品,现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开到了田头。今年上半年,惠州市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7亿元,同比增长17.8%。
近年来,惠州市众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惠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独特优势和新的历史机遇。今年,惠东银基鞋材市场、义乌小商品批发城二期等一批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重点商贸流通项目投入运营,预计今年惠州市新增社会消费品销售额6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