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纯粹的价格竞争 内资零售不能再沉默
发布时间:2009-10-27 | 信息来源:大公网
最近风闻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将收购法国家乐福在中国的业务,虽然消息并不确切,但是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如果他们之间的并购一旦成行,将严重影响中国零售业格局。这绝非危言耸听。
沃尔玛在中国的扩张势头显而易见。截至今年9月,其新开店数量已经达到35家,比之其往年年平均开新店10多家到20多家的速度,沃尔玛今年的扩店速度起码提升了40%以上。藉著这股势头,沃尔玛今年在华门店数量已经超越了家乐福,成为外资零售巨头中在中国区门店数量最多的企业。由此看出,沃尔玛收购家乐福也并非空穴来风。
外资零售店遍地开花
事实上,这不是一起孤立的并购扩张事件。自我国发布《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后,外资零售业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目前,世界50强的零售企业中,有70%在中国布下了棋子。知名的零售业巨头除了沃尔玛和家乐福,还有家得宝、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永旺、吉之岛、宜家、欧尚、百安居、TESCO(特易购)、万客隆、百盛、乐天、大润发等,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越做越大,连锁店越开越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也显示,到目前为止,政府正式批准进入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虽然只有20多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却超过了300家。
反观本土零售企业,尤其是一些全国性龙头企业,不是发展停滞不前,就是在不断收缩战线,甚至有的还出现不少负面影响,国内最大的家电零售商国美目前就一直受困于贿赂事件。此外,目前国内零售企业规模较大的北京物美,在成功收购美廉美之后,成为了北京零售市场的本土老大,但是,日前的消息称,物美欲并购时代超市已经失败,被韩国乐天以6.35亿美元收购。上海的华联则与上海一百、上海友谊、上海物资总公司归并而成了上海百联。天津的家世界也被华润收购,但有传言称今年公司将缩减内地及香港超级市场的扩展规模,由原来的计划新增300家门店降至200家。
表面上看,中国零售企业的店面不少,也不断在扩张发展之中,但显然没法与国外零售企业相媲美。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国内零售企业的利润率远低于外资零售企业。“中国连锁百强”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2%,即便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中国零售企业,其净利润也仅为1.77%,而国外零售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已达2.22%。
供应链管理成为软肋
中国零售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在我看来,主要是国内零售企业在管理上依然还是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管理机制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上,国内零售企业的供应链成本一直是其最大的软肋,很多零售企业没有严格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机制,人为地抬高了其供应成本,所以一直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内零售企业资金实力弱,心态比较浮躁,定位不准,服务质量不好。普玛的倒闭、家世界卖身、铜锣湾的失败就是很好的证明。相比而言,外资零售企业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气派的规模,价廉物美的商品,规范周到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手段,向我国零售业发起了强大的冲击。难怪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曾呼吁,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定得警惕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倾销。这是不无道理的。
一言以蔽之,面对金融危机带来消费不振,中国零售企业更应认清严峻的事实,不能眼睁睁看着外国零售企业稳步在华拓展。事实上,金融危机不仅给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给国内零售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753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04年仅为18377亿元。短短4年时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达到89.1%。而从今年开始,县及县以下城镇的农村市场零售总额增长一直要快于城镇的增长速度,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农村消费市场正在成为我国零售市场新的增长极。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国内零售企业来说,我认为不仅要在服务和管理上进行升级,尤其是要摆脱过去那种纯粹的价格竞争路线,要专注于管理的完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提升竞争力。
(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