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几乎控制我国一线城市零售业
发布时间:2010-01-21 | 信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外资零售巨头目前正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公司,2009年以来在中国的扩张势头显而易见。截至2009年9月,其新开店数量已经达到35家,而往年年均开新店为10到20家左右。
沃尔玛公司于1996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购物广场。随着我国外商准入政策的放宽,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和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进入了加速扩张时期。
“要警惕外资抢夺控制权的风险。”中国战略学决策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专家、行业观察家于清教对记者表示。
于清教的这番提醒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外资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一线城市零售业,随即又开始不约而同地转战于国内二三线城市。不仅如此,外资零售业在投资我国传统百货、大卖场的同时,也开始涉足我国图书、药品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零售市场,扩张趋势明显。
目前,世界50强的零售企业中,有70%在中国布下了棋子。知名的零售业巨头除了沃尔玛和家乐福,还有麦德龙、宜家、欧尚、TESCO(特易购)、大润发等。
以英国零售巨头TESCO为例,其虽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上落后沃尔玛、家乐福一大步,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和雄心壮志。TESCO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陶迩康曾在接受采访时称,TESCO2009年中国新开门店数将超过20家,约达其目前门店数65家的1/3;而且在今后3-5年内,这个增长速度“只增不减”。
除了增设店面、扩大版图以外,外资“入侵”中国零售业还另有一条路径——玩转股权的游戏规则。
前不久,斯坦福大学基金以3.13亿元认购了1818万股苏宁电器的股票。而此前在国美电器的股东中,包括贝恩投资、摩根大通、大摩、华平基金等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占据了超过30%的股权,此外,在香港上市的物美等零售巨头的股权结构中也出现了很多外资机构的身影。
斯坦福大学基金QFII管理人润晖投资表示,长期看好中国零售业,认为中国零售行业的增长将显著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零售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店2200多家,总投资3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
对此,麦肯锡公司的有关分析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掌握,30%的市场将由中国国家级零售巨头把持,剩下10%则掌握在国内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而外资在只占据现代流通业态40%份额时,就基本控制了中国流通业。
相关报道:于清教:本土零售企业与狼共舞之术
随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将面临着竞争、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战略学决策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专家于清教。
《中国产经新闻》:从浅尝辄止到大举进攻,外资零售业在中国一线城市试水成功后,近期明显呈加速扩张之势,哪些方面的原因令外资零售业具备如此凌厉的攻势?
于清教:一是中国零售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金融后危机时期,国外零售业呈下滑趋势,中国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线城市也迎来消费高峰期。
二是国内零售商经过前期的跑马圈地后已显疲惫。比如类似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商就随着自身问题和产业链发展趋势的变化,正处于调整期。
三是外资品牌、资本强大,管理模式的创新正在不断颠覆目前零售竞争格局。无论是沃尔玛、佳世客,还是家乐福、特易购,它们携品牌与资本优势,与制造商、物流商等共同服务消费者的理念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四是市场消费理性的崛起使得总慢半拍的中国零售商不断在简单的模仿抄袭中失利、丧失优势。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零售业应该如何应对?
于清教:我觉得,首先中国企业应提升管理水平。从资金使用效率、流程框架、渠道资讯、物流分销、门店普及与销售效率、人才培养、服务品质和质量等方面练好内功。外资最擅长的是流程、效率和标准,这方面内资企业是短板;
其次,应加大力度进行产业链整合,而非做全产业链的控制者,未来的社会和行业分工一定是精细化再精细化,做销售的看到利润率高非要去做制造,这是战略上的错位;而和谐、生态、共赢、诚信的生存之道,内资零售业欠缺不小;
再其次,作为国家监管层应理性看待外资,实际上加强本土企业的培养和支持,本身就是支持内需,在适当放开监管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更加理性化、规范化。
(记者 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