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背后 商场按“原价”打折很纠结
发布时间:2011-02-07 |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2010年以来,大蒜、绿豆、白糖等农产品价格的一轮轮接力般上涨,创造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汇。随着而来的是快餐、面食、羽绒服等产品的涨价,而涨价原因也让老百姓听得太熟了:“原料成本上涨”。真是给力的涨价、不给力的理由啊。
一些产品的涨价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呢?
茅台酒:
需求摆在那儿
价格限不住
近3年时间里,茅台市价从300多元/瓶涨到目前的1000多元/瓶,一些酒楼餐馆甚至卖到1900多元。仅去年一年,53度飞天茅台7个月内涨幅就超过70%。尽管贵州茅台颁布了限价令,但在这个价位上却基本不容易买到。
“为了照顾消费者利益兼顾国家利益而涨价”,茅台在去年涨价时摆出了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这种“立牌坊”的做法,让大家极为恼火。其实,茅台涨价的真正原因只能是需求太旺,正是需求太旺的信号传递给了经销商和厂家,让他们知道卖得再贵也有人买,才会提价。如果没有“需求”来支持,谁敢提价和囤货啊!
财经评论员叶檀就认为,不管茅台酒价格如何上涨,永远供不应求,因为有“一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将茅台酒等同于身份的标志,从中享受消费之外的至高乐趣。
什么是“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除了极少数富人,只能是公款消费对象。茅台如此疯狂涨价,可喝的人并没有觉得贵。业内人士称,茅台在国内有市无货,年产量要达到3万吨才能保持市场基本的供求平衡,而目前只能生产1.1万吨,且其中40%属于“特供”,只有60%在市场流通,这其中恐怕大部分还是公款消费。洞悉个中奥秘的白酒企业掌门人,都拼了命地把白酒的高档往“身份”上靠。五粮液涨价时就打出了“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的雷人理由。
网友曝内幕
一位自称在白酒知名企业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天高云淡”在网上发帖称:53度飞天茅台出厂价499元,一级经销商的利润已经达到毒品利润,市场批发价接近1000元,零售价1180元至1300元,谁在买单???可以归结为:炒作 腐败!
为此,有网友提出:不妨把茅台消费当作“腐败指标”来参考,茅台价格疯涨,说明反腐败需加大力度。
食用油:
涨价“根儿”在国外
居家过日子,油盐酱醋茶。这油排在了第一位,可见食用油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食用油价格的每次变动,都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去年一段时间,食用油涨价频繁,北京物美超市一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一天能接到好几份关于食用油的提价通知,最多的时候价格一日四变。
在这种让老百姓心里七上八下的油价大幅波动的背后,藏着一种无奈。因为我国食用油依赖进口,丧失了定价权。相关数据显示,2009至2010市场年度,中国消费了2320万吨食用油,其中64%来自国际市场。
国际上有句形象的说法:南美人种大豆,美国人卖大豆,中国人买大豆。目前,中国是国际上主要的大豆进口国,每年有70%的大豆需求需要进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纽约粮食期货价格波动马上就会引起国内价格波动。很显然,中国食用油行业一多半控制在外资手中,目前对食用油的品种、价格、产地都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食用油的价格亦变得难以控制。
中国粮油学会相关负责人就对媒体表示,从目前来看,国内食用油市场并不存在供应短缺,虽然现在有充足的储备能平抑市场价格,但话语权不在国内。因此我们应该多加思考:如何摆脱国际炒家的纠缠?让食用油的价格更加稳当。
网友曝内幕
“天空快乐生活”:食用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原料价格上涨所致,我国食用油市场主要由外资控股,而大豆进口的定价权也是外资控制。这就要靠立足自己解决才行。还有就是不法商家囤积,造成供求关系紧张等原因,这要靠政府市场监管打击才是,但政府管理都存在滞后性。
“Dahui”:现在国内小包装油市场大部分被一些国外企业带队,好多国内厂家以他们马首是瞻,人家涨一分他们涨两分,而且人们都是“买涨不买跌”,越是涨价越好卖,所以也就跟涨。但是涨到一定程度国家会干涉的。不过,今天涨10块过段时间再降6块,一旦涨起来再降永远不会回到原点。
有意思的价格指数
可口可乐地图: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星巴克分店指数:一个国家星巴克连锁分店愈多,受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愈高。
iPod Nano指数:《商业周刊》与澳洲联邦银行结合苹果最新款iPod Nano的市场售价来比较26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以反映出全球消费文化的变迁。
零售商:
按“原价”打折很纠结
“原价1098元,现价8折”……一年到头,商家的促销活动一波接一波,类似这样的促销价签也是常见。“打折才买,不打折不买”,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下,商家打折的幅度越喊越响。但是这其中又有多少牌子真正是按“原价”来打折呢?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7日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也就是说,“原价”是该商品活动前7日内的最低成交价格。如果经营者所标示原价为供货商提供的报价或指导零售价,或者是经营者自定的销售价格,都属于虚构原价。
但在实际经营中,不少商家大都没卖过“原价”。执法人员曾发现,一款服装吊牌上的价格为1980元,平时实际销售为9折后的价格1782元。然而,此后该专柜又实行8折,其折前“原价”仍为1980元,而没有按最后一次的1782元销售。该专柜销售人员承认,从未以1980元的价格销售过。
“几乎家家都是这样操作的”,有商场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不少服装标牌价已渐渐成了幌子,很少有服装按原价销售能卖得动的,因此厂家就把标签价定得“虚高”,为了打折更火爆、更吸引眼球。不仅如此,还有商家在文字上动脑筋,尽量规避“原价”的说法,而以“零售价”取而代之。
网友曝内幕
Cswolf:去年我在商场购买了两双男鞋,当时其中一双打折以后是359元。今年我再次来到该专柜,却惊奇地发现,去年我买的那一款皮鞋居然价格标签贴的原价是1300元,打折后是599元,也就是说我这双去年的老款鞋,到今年不光没降价,还涨了240元!商场竟然还归结为是“正常合理的市场价格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