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家平价商店将开张 重点监控大众家常菜
发布时间:2011-02-25 |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
平价商店重点监控“大众家常菜”
广州首家平价商店近日将开张,目标:平抑从批发市场到肉菜市场“最后一公里”涨幅
羊城晚报讯记者许悦报道:稳定物价,是2011年的热点关键词。当中稳定菜价,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家常事。羊城晚报记者24日从广东省物价局就了解到,今年广东物价部门平抑菜价很给力,多项举措都事关菜价,如在全省各地推广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建设,让群众能够买到价格更加实惠的蔬菜;重点监控“大众家常菜”;规范流通环节的秩序,将菜价在“最后一公里”的涨幅给平抑下来。
大白菜“最后一公里”涨3倍
24日在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春菜的批发价平均是0.9元/公斤,一到东川新街市,零售价马上涨到了4元/公斤,石牌市场卖得相对便宜,但也要3元/公斤。这并非特例,蔬菜从田间到批发市场,颠簸几百上千公里,菜价涨幅很有限,但从批发市场到肉菜市场这“最后一公里”,菜价却普遍涨个两三倍。
省物价局局长孙庆奇对此深有体会,1月21日的时候,他拿到一份大白菜价格监测数据,“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批发价格每斤是8毛钱,经过几道转手到零售价就成了3块2毛钱,增加了3倍。我是北方人,是吃大白菜长大的,那时北方主要是大白菜、萝卜、咸菜,这是主要的过冬菜,把菜放在地窖里面,吃到来年的开春,损耗不是很大,但是通过层层转手,价格就上涨了,所以对流通环节非进行规范不可”。
前段时间,省物价局价格成本调查队就做了一个调研,发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的确比较多,通常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经过每个环节层层加价,加大了流通成本,推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据此,省物价局今年将规范流通环节的秩序,列入了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工作之中,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完善应急储备。
穗首家平价商店近日开张
遇到刮风下雨、节日放假,肉菜价格一般都会往上涨,但在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因为有了价格调节基金的补贴,农副产品的价格就能做到低于周边市场,平抑物价。即使是在平时,平价商店的肉菜价格也会比普通农贸市场的便宜一些。这就是广东物价部门借鉴新加坡经验,今年正向全省广泛推广建设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
羊城晚报记者从省物价局了解到,目前惠州等多个城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平价商店,已经成为当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手段,而广州市首家平价商店,近日也将开张营业。
建监测目录划绿黄红三区间
“要把物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需要综合治理,对此,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办法。”据孙庆奇透露,在菜价的监管上,广东物价部门将重点监管“大众家常菜”。
“因为菜的品种很多,都管起来也很困难。主要是建立‘大众家常菜’的监测目录,根据广东蔬菜市场销量、本地蔬菜消费习惯和蔬菜生长的季节性,全省按冬令和夏令分别选定20个主要蔬菜品种,对蔬菜生产、流通和零售等各个环节的价格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要准确地掌握蔬菜价格在各个环节的变化情况,还应该延伸到生产和批发环节”。
“对‘大众家常菜’,各地正在研究,品种尽可能符合实际,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根据大众菜的价格水平,划定绿色、黄色、红色三个区间。进入红色的区间,就要采取应急预案。我们目前正在制定这个调控办法,届时还需向社会征求意见。”
价商店标识“满意的笑脸”
平价商店牌匾将由物价部门颁发
羊城晚报讯记者许悦、通讯员岳佳综报道:在广东,平抑物价一个创新型举措,就是广泛推广平价商店的建设,力争实现全省每个社区都设有平价门店。
1月30日起,广东省物价局向社会公开征集“平价商店”标识。经过近1个月的征集、遴选,来自吉林省延吉市李永辉设计的“满意的笑脸”最终入选。标识以抽象的汉字“平”为创意基础,代表价格公平合理,同时,又像一张满意的笑脸,寓意平价商店质量好,价格平,是百姓满意的商店。标识下部以蔬菜叶片体现平价商店经营大众农副产品的特点。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物价局已牵头会同省农业厅、供销社等10个部门和单位,起草了《关于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商店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将于近期出台。《意见》对平价商店的资质条件和审核程序都予以明确,经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后,平价商店将向社会公布,并由物价部门颁发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