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打造企业的软实力——2007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新趋势略记
发布时间:2011-05-19 |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3月,首都钢铁集团曹妃甸新址开工——首钢搬迁工程自此拉开帷幕。如何让这个钢铁巨人离开故土,破旧立新,慨然向海?除了建成先进的基地、运用现代化的转运手段,还得让“他”有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
  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提出,搬迁工作中,要把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理念引领企业发展;要确立新时期首钢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建设全过程,贯穿生产经营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始终抓紧文化建设这个脉,来支撑企业搬迁和生产转移的顺利进行!”

  2007年9月,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发布,山西潞安集团以营业收入176亿元列煤炭行业入围企业第十一位。此前不久,潞安集团还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两块金牌相映生辉。“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是潞安的软实力。” 潞安集团党委书记王安民说,改革发展的关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理念、新行为、新规则,而这些,都是“潞安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正在把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文化不仅仅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而是由“精神生产力”延伸为“生产力精神”,成为企业的灵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第六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倡导的“建设企业价值体系,推进企业文化管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期望——解析“2007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35家获奖企业的“业绩”,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正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自发到自觉,从“外包装”变为“软实力”,从人为推动转为制度使然。

  文化建设决定企业的战略高度

  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这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对企业来说,应该而且必须把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尹援平说。

  如果把经营管理比做企业的骨骼脏腑,文化,就是企业的“遗传基因”,是灵魂。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能够走多远。

  尹援平指出,企业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建设决定企业的健康状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首先表现为市场观、品牌观、人才观等经营理念上,其次是制度体系的反映和演化,然后是员工行为规范,行为导向,底层支撑部分是道德伦理和商业伦理——对外部环境与对手的作为与姿态,以及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态度。

  她进一步解释说,企业不仅仅要以盈利为生存、发展方式,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影响力、道德魅力以及文化创造力。这不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且是企业在社会中减少信息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有这一切文化因子,通过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渗透,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软实力。因此,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义和建设企业文化。”尹援平举例说,目前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正日益凸现——云天化集团通过文化变革支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大同煤矿集团、河南平顶山煤矿集团历史长、包袱重,但他们通过文化建设,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并且获得了新的活力。

  “如何来定义、认识企业文化,有没有扎扎实实地建设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能通过企业的绩效、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尹援平介绍说,今年入选“优秀文化成果”的企业均有良好的业绩。如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529亿元,首钢集团2006年主营收入达到874亿元,平顶山煤矿集团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都达到了三年前的3倍。总体上看,入选企业多家跻身“中国500强”。

  有活力的文化造就有活力的企业

  企业文化专家祝慧烨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建设兼容并蓄、富有张力的文化,才能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

  目前,新型的商业伦理开始在中国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度过利润驱动的第一阶段、竞争导向的第二阶段,进入强调合作共享的新商业伦理时代。例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四个服务”的企业理念,即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文化追求,保证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致性,成为集团员工共同的使命感;大连万达集团、宁波方太集团、黑龙江多多集团等正在崛起的民营企业,也将责任纳入核心理念和公司额度管理制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公民行为与社会化格局日益清晰。

  创新文化建设日益深化。祝慧烨介绍,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文化管理体系,内部涵盖目标体系、理念体系、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注重通过管理机制的传导,培育员工的创新冲动,形成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比如,世界500强3M(中国公司)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做个人认为对公司有益的创新工作,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员工创新的热情;中国航空无线电子研究所坚持开放式创新,提出了“六个一”的技术创新思路……

  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开始多样化。中国移动江西公司、广东公司将“责任、卓越”的价值标准分解为工作目标,将文化主张分布于各个管理模块,提升了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晋城煤业研究制定了双因素管理法,用精细管理规范岗位行为、用走动式管理进行流程控制,用对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物的“4E”管理进行现场改进,使文化进入现场、流程和岗位。长庆油田制作了个性化的《员工安全手册》,培育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

  尤令专家们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企业高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日益深化,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力度。无锡供电公司的管理层科学设计文化体系,卓有成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国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兰州石化重组后,企业家团队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形成了共识,形成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企业要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本企业文化资源的同时,善于取长补短,以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基因,努力形成特色价值体系,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软实力和竞争力。”祝慧烨说。

  运用科学手段,推进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控,对经营管理的干预力度不够大,这是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专家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目标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缺乏企业文化考核、监督、反馈机制。而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顺畅的闭环系统,包含六个主要环节:审计评估、理念梳理、宣传灌输、落地转化、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各环节之间顺向促进,逆向反馈。文化建设不是以上环节的任何一个,也不是其简单的拼凑组合,而是四个环节有序、有机的组合和促进。

  可喜的是,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建立企业文化目标体系和运行体系,逐步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在包头铝业集团,为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性,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并由企业文化部门起草、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落实制度,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考核中,实行按月考核季度兑现,与奖金挂钩。纵观本届“文化优秀成果”得主,如伊泰集团、潞安集团、大渡河水电工程公司、长庆油田等,都在初步尝试将企业文化考核纳入到企业考核体系。这些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速度更快,对员工精神风貌、管理流程、生产现场的改造效果很好。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还要构建文化价值体系,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播。“目前,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发展程度不平衡,员工的认同程度、参与程度、精神风貌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文化自觉性、意识深度、推行力度不平衡,产权构成、成立方式、运营时间也不平衡。此外,对于集团公司来讲,各单位衍生出的亚文化、子文化散落为单个的文化元素,还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这说明,中国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标准尚在建立过程中,企业文化理念分层、分级的培训、渗透、传播体系有待完善。”祝慧烨一语中的。

  西方学者有句名言,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适应企业现状的文化作支撑。谁拥有文化优势,谁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今天,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出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与此同时,对文化的孜孜以求,是他们走出的另一根红线。

    (记者 曲哲涵)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