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藤洋华堂回归独资化步伐悄然提速。加速独资化虽然可以提高其在华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受中方牵绊,根据自身利益自由调整对外投资策略。但独资化加速的风险在于,失去中方合作伙伴在本土政府资源的帮助可能更陷入“独挑大梁”的境地。
押宝中国市场 4月12日,记者从出席2013联商网大会暨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的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中国区总裁三枝富博处获得证实,以往以合资公司在华发展的伊藤洋华堂已投资2亿元在华成立独资投资公司运作今后中国区业务。
而日前,伊藤洋华堂在华与王府井百货、约克红丸成立的王府井洋华堂合资公司也正式被注销,伊藤洋华堂回归独资化步伐悄然提速。
独资化步伐悄然提速 曾被“借道”切入中国市场的中方合作伙伴正在被伊藤“抛弃”。
王府井洋华堂成立于2004年10月,总投资约3600万美元,注册资金1800万美元,由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日本株式会社约克红丸分别占股40%、40%和20%,此前曾在北京开出劲松店和三里屯店两家门店。
王府井洋华堂成立之初,希望利用王府井百货的实力、声誉及对资源等优势,辅以日本超市经营管理的经验,实现强强联合。但八年里,该品牌仅开出一家分店。今年1月13日,王府井洋华堂首家门店劲松店关闭。
三枝富博向记者证实,目前华堂商业已完成对王府井百货和约克红丸股份的回购,王府井洋华堂合资公司已被注销,此前该合资公司惟一的门店——三里屯店已转入华堂商场体系变身食品馆。对于具体回购价格以及合作伙伴分手原因,三枝富博表示不便透露。
对于此前伊藤和王府井百货合资的王府井洋华堂的败北,目前双方仍各执一词。王府井百货方面强调,王府井百货并未参与过王府井洋华堂的日常经营事务。
此前,在回应王府井洋华堂的亏损关店举措时,王府井洋华堂中方股东王府井百货的总裁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王府井洋华堂的具体经营一直由日方伊藤洋华堂负责,王府井百货集团从未参与过公司的任何经营,此次劲松店关闭也与王府井百货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该工作人员还指出,王府井洋华堂自成立以来,常年亏损从未盈利过。其2005年亏损高达2100多万元。
而三枝富博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事情并非这样,在总结王府井洋华堂的关店时,他曾表示,因为是合资公司的缘故。其称,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不同于成都伊藤公司由日方全权管理运营的模式,经营不善很大程度上与日方主导性不强相关。而此番注销合资公司品牌,主要由于投资公司成立后,对中国业务整合的需求所致。
除了王府井百货合作的王府井洋华堂外,伊藤在华还包括其他两家主体合资公司——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和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三个公司都在华主打“百货 超市”的业态。
如果说王府井洋华堂股份的回购是合作伙伴因亏损离去的“被动接受”,成立三枝富博口中的“独资公司”则是伊藤洋华堂在华的主动选择。三枝富博表示,目前,华堂已在华组建投资公司,计划今年投资2亿元在华扩张深耕。
这是伊藤洋华堂在进入中国15年后,首次开出独资公司。三枝富博表示,成立独资公司后,伊藤会走出北京和成都,会不断投资,在重庆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出新店,拓展事业。
三枝认为,伊藤集团在内地已有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开设总部时机已到。而伊藤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类似王府井洋华堂的合作应该不再会出现。
与成都等西南地区的发展计划相比,华堂未来几年在京没有开新百货店的准备。在三枝富博看来,目前的8家门店冷热不均,当务之急是改进现有门店的“体质”。三枝富博认为,食品超市作为优势所在,将成为华堂未来几年在京发展的特色和突破口。据介绍,华堂将调整北京8家门店的食品超市,改善商品结构、陈列方式等。目前,华堂已对北苑店及亚运村店进行了改造。
“在成都,我们5家店去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北京8家店却只有28亿元,北京门店还有很大的成长潜力。”三枝富博说。
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其实伊藤洋华堂一直都有独资或扩资的计划,从目前的情况看可能该计划已进入关键步骤。伊藤公司在成都新建的两家华堂商场已全部是日方独资。
独资风险仍不确定 伊藤加速独资化,显然可以提高在华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再受中方牵绊,根据自身的利益自由地调整对外投资策略。
业内人士分析,跨国零售商与国内企业合资是不得已的方式,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商务政策在地域和股比的限制,二是可以利用中方合作伙伴的社会关系、渠道资源和本土市场经验。
但是自2005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资商业企业放开股比限制后,第一个因素已经不存在了。原在华合资的跨国零售商已在逐步扩大股比,以争取更大的投资和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这几年的合资经营,跨国零售商已掌握在中国做生意的技巧,合作伙伴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跨国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但它的零售业发展速度却高出日本几十倍。而目前,在日本国内由于经济的衰退,日资零售企业几乎全部进入中国,把宝押在了中国市场。
目前,国内合资超市中,中资方的参与程度各有深浅。怀揣着资金和管理技术入华的伊藤,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追求的是长期投资回报。
原本三家合资公司注销一家后剩下华堂商业和成都伊藤洋华堂,这两者今后会配合新成立的中国区投资公司在华扩张。
王府井洋华堂的多年亏损以及关店曾被业界视为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发展所遭遇困境的缩影。
伊藤洋华堂成立于1920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是日本最大的零售业巨头之一,业务涉及零售、餐饮、金融、加工制造、出版等方面。伊藤洋华堂1997年开始进入中国的流通业,并相继以在成都和北京两地建立合资企业为切入市场的方式。
伊藤洋华堂在华的另一个主要商业力量为华堂商场。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介绍,自2001年在北京开出首家华堂商场后,“华堂商场也一度凭借优质的商品组合、领先于同行的服务等软硬件环境,迅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先后开出8家门店”。
但也正是因为经营模式的调整速度无法跟上消费者购物理念的转变速度,华堂商场大幅放缓了在华扩张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华堂商场已有近3年多未开新店。其间,2011年华堂商场还关闭了位于北京的五棵松店。而日前三枝富博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2013年在北京华堂商场依然还没有门店新张计划。可见,伊藤北京市场门店的调整对于伊藤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的零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伊藤洋华堂也遭遇关闭其国内163家门店中的一成门店、营收大幅下滑等一系列经营困境,不得不宣布裁员4600人。情急之下,伊藤洋华堂准备加大在华的扩张步伐,并于2012年8月宣布成立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但是,眼下伊藤洋华堂通过加速独资化来提升公司利润业绩的做法能否达到预期,也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人士指出,日系连锁品牌未来很难在中国市场取得预期的业绩,“中国市场目前已经今非昔比,如物美、王府井百货等本土企业已经逐步壮大,而沃尔玛、家乐福也从根本上巩固了在华的市场份额。此外,新兴业态及购物方式正在强势压缩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再加上两国关系紧张的政治风险,日系零售想大跃进难度极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伊藤洋华堂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普遍反映出整个日资零售企业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日本零售企业可谓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但由于日本民族那种深入骨髓、谨小慎微的基因,致使他们没能赶上中国零售市场的黄金十年。
“当沃尔玛、家乐福等欧美零售连锁企业在中国以开店和并购大肆圈地做大规模之时,日本企业还固守着仅有的几家门店过日子,这也导致包括永旺、华堂、伊势丹在内的日本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多年没什么长进,最终使其在华发展不尽如意”,这位分析师表示。
独资化加速的风险在于,失去中方合作伙伴在本土政府资源的帮助可能更陷入“独挑大梁”的境地。
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增长无望,加上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趋势,伊藤等日资零售企业又只能押宝寄望中国市场。也正是由于日本本岛市场的颓势,也让原本在华投资谨慎的伊藤洋华堂加快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
三枝富博告诉记者,伊藤洋华堂计划重点深耕中国西南地区市场,同时进军西北和华中,并以高端百货为主打业态。
与此前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超市的中方合作伙伴一样,其实对于具体门店的经营管理,中资人员由于没有专业背景,一般并不参与具体的门店管理,但中资方的作用却不是可有可无,中资方的作用通常在参与门店选址、协调政府事务时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对于在成都市场创造业绩奇迹的伊藤洋华堂而言,独资加速是否是过于乐观?
业内人士认为,伊藤北京和成都市场差异不仅源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同,或也在于日方管理者投入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伊藤洋华堂在成都的业绩一直不错,可北京地区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以王府井洋华堂为例,王府井洋华堂开业第一个财年的2005年净利润亏损2100多万元,随后的几年中,亏损数额虽然有所减少,但2012年上半年,王府井洋华堂仍亏损了710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