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同道官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详情
强势品牌入侵成本上涨 杭城便利店群雄逐鹿
发布时间:2014-05-07 | 信息来源:杭州网
    喜士多浙江区主管薛海蓉和她的团队很忙碌。5月3日,喜士多杭州地区的第一家“二楼店”开张。所谓的“二楼店”并不是租赁两层店铺,而是将原有的、层高较高的一楼店铺进行隔层,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这也是在利润增速不及成本增幅的情况下,便利店寻求的新突破口。

    便利店的开店关门并非罕见现象,不久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一份“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一行业的现状,目前,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着手开始对便利店开展一次行业调查。

    这一业态入杭十余年的连锁经营业态,如今正在迎来一场“群雄逐鹿”之战。

    2012年1月,全家(FamilyMart)布局杭州市场,一连开出5家门店,2012年12月,罗森(LAWSON)也在武林路上开出两家门店。有消费者感慨:“现在就差日本7-Eleven便利店没有进驻了。”

    这一波外资企业的强势涌入让不少浙江本土便利店企业倍感压力,一企业在杭负责人吐露自己的感受,外资品牌在服务、视野上有不小的优势,一旦掌握本地化的市场特征,并准备重点出击之时,市场格局很有可能发生大变化。

    短短一年半,罗森已经在杭开出12家门店,最多开出15家,全部直营,其主要占领办公室、商圈沿街商铺地段,根据杭州罗森百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晟透露,目前有近30%的单店已能看到盈利,今年预计突破30家,全力突破杭州的几大高档社区,并准备开始发展加盟。

    全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也同样开出近40家门店,不少门店已被戏称为白领们的“第二食堂”,但显然全家还在一边发展、一边琢磨杭州的市场特征,“再开十几家店应该不是问题。”杭州顶全便利店有限公司主管吴仁杰表示。

    祐驿站、快客、喜士多、十足、Vango等耳熟能详的便利店品牌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便利店,真的好赚钱吗?一些便利店开店七八年至今未回本,投资回报周期并不短的情况下,大佬为何仍频频进入?

    日本作为便利店行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其加盟店比重超过90%,在从直营转向加盟的过程中,究竟有何利弊?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上,每一个数据代表什么?杭州为何不在其中?是便利程度不及其他城市吗?

    这一行业很接地气,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这一行业也挺复杂,因为它的背后,涉及的可能是资本市场、商业地产等。

    品牌便利店强势入杭
   
    掀起行业第二轮发展期

    便利店业态入杭已有十余年,这种新兴的零售业态曾在2002年至2003年间步入发展高峰,虽曾一度收紧甚至倒退,但在浙江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钧耀看来,从前年起,行业已经迎来第二轮的发展期。

    在这之前,知名品牌便利店在杭进进出出的现象并不罕见,然而,2012年,全家和罗森两大外来品牌的入驻、地铁的开通,彻底影响了当时的行业格局。

    2012年1月,全家入驻,一下拿下五家门店,杭州是全家第五个布点的城市,这家以鲜食供应为专长的便利店如今已发展近40家门店。其杭州地区主管吴仁杰透露,今年至少开至50家,只要商圈前景看好、租金合理,完全可能突破这个数字。

    同年11月,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也让不少杭州市民认识到Vango,作为华润万家旗下的品牌,Vango至今在杭开出11家地面店、27家地铁店。“今年预计快速发展40多家。”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表示,Vango依托的是华润万家强大的采购渠道,在新品引进更替上更有优势、快速。

    当人们还没有完全熟悉这两大品牌之时,同年12月,罗森又强势袭来,一度拿下武林路两大门店。“至今已经开出12家,曾关闭3家,今年预计突破30家,并已开始考虑发展加盟。”杭州罗森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一下说出的这堆数据,可见罗森对杭州市场的占据野心并不小。

    与此同时,2011年底,浙江本土品牌“十足”也进驻杭州,开出不少分店。

    2012年就此成为行业变化最快的年份之一,也无疑让更多的本土品牌、已入驻品牌在2013年,开始调整自己的布局和产品。在这之前,上海品牌快客已驻扎杭州十余年,开出过百家门店,喜士多也布点近百家,刚于2010年由“宜康”转型而来的祐驿站也布点近百家。

    所谓的调整,一方面是关闭单店亏损的门店,另一方面是观察同行的步伐,选择适当的时机入驻合适的场地,而这两年各个写字楼、综合体、社区楼盘的崛地而起,显然成了便利店品牌关注的重点对象。

    “就单店经营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从头看到尾的行业。”一省内便利店品牌在杭负责人称,除非便利店周边商圈发生变化,否则一家便利店开店一个月,就能根据经营状况判断未来的绩效,因此除了特有的样板店以外,很多品牌会选择“晚关门不如早关门”。

    罗森的张晟不掩饰已经关掉3家门店的事实,虽然品牌进驻不过一年半。房租成本高是首要原因,商圈变化、对市场的了解不充分也是原因之一。

    全家至今也关闭了一家门店,“与其说是关闭,不如说是迁移至100多米外,但这百米距离却直接决定了生存情况,主流客户定位也从住宅用户变成了写字楼白领。”其杭州地区主管吴仁杰说,便利店的辐射圈本来就很窄,可见起始定位之重要。

    利润增幅不及成本增速
   
    揭示连锁经营“不能承受之重”?
   
    在业内人士的探讨与交流中,成本始终是行业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这是连锁经营行业不能承受之重,也同样是便利店需要面对的现状。

    成本来源占比最大的两块即房租和劳动力成本。“杭州的房屋租金接近北上广,而便利店往往是24小时经营制,因此短期盈利比较困难,有些门店甚至七八年未盈利,持续亏损。”浙江联华快客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剑说,一些便利店由于背后有大集团主业支撑,相对而言,生存还能得到保障。

    成本持续上涨不可逆转,人口红利、粗放型管理的局面又一去不返,当下,加盟是直接减轻企业成本负担的途径之一。不少业内人士同时证实这一情况:在便利店行业发达的日本,有90%以上的均为加盟店,直营店更像是企业的一间样板店,作为向欲加盟商展示和介绍的平台。

    杭州快客是在2005年逐步向加盟转型的,至今加盟占比已达55%,浙江联华快客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剑分析了从企业角度来看的加盟店最大优势,一方面个体经营户采用的是定额税,企业缴纳的是增值税,加盟较直营最大优势就是税负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加盟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在商品供应商的价格谈判和资源支持上,将更有优势。

    马剑说,每月快客都会开展一次加盟招募会,部分加盟商会自带商铺,公司专业团队进行评估后,考虑是否开店。

    杭州祐驿站便利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宏俊也同样认可加盟的优势,当下祐驿站在杭已有80多家门店,其中加盟仅有12家。周宏俊今年的最大目标之一就是将剩余70多家直营店部分转换成加盟店,同时力争总量开拓至110家,“加盟占比70%”是他心目中祐驿站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与其说是加盟,其实用联营来形容更为恰当,这也有助于企业标准化运作和规范管理。”周宏俊说,企业的目标并不是从加盟商获取足够的管理费,而是力争联营供应、积极经营、扩大销售,提高采购规模,获取平台收益。因此祐驿站目前并未设置加盟费,只需收取设备押金,公司和加盟商甚至可以共同建设,但在加盟选拔上,企业必须严格筛选,否则一旦拉开直营店和加盟店的距离,并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

    “越来越重视加盟”,这几乎成了当下杭州便利店品牌公认的趋势。喜士多浙江区主管薛海蓉和团队也常在思索:如何探索一套本土化的加盟模板?

    但显然,加盟在成本降低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而对便利店来说,当租金、人力成本无法得以缩减的情况下,如果能将现有的空间更好地利用,将是一个不错的对策。喜士多就在5月3日开出了杭城的第一家“二楼店”,所谓的“二楼店”并不是租赁两层店铺,而是将原有的、层高较高的一楼店铺进行隔层,充分利用现有空间。

    “由于成本原因,在决定是否引进一些增值服务时企业也会特别谨慎。”薛海蓉说,有时候企业不得不从投入产出比出发,进行决策。

    直面超市、卖场等竞争对手
   
    “消费者嫌价格贵”瓶颈如何打破?
   
    杭州的便利店为何生存不易?因为它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同业态的,也包括超市、卖场等。

    当“消费者嫌价格贵”这一瓶颈尚未被打破之时,不少便利店经营者都会经历这样的尴尬:一消费者进店买水,发现价格比超市贵0.5元/瓶,嘀咕了一声后,空手出了门,往几百米开外的超市走去。

    这一现象的背后本质在于两方面。“一是杭州市中心、繁华地段本就规划了较多的超市、卖场,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座城市的节奏,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时间成本远高于这0.5元钱之前,自然没有人会愿意为其买单。”一省内便利店品牌在杭负责人说,这是自己最大的感触。

    当然,也有不少品牌决定直接从产品的差异化上打破这一瓶颈,在不少便利店里,消费者能看到独有的产品,全家的吴仁杰说,企业每两周就会做一次产品的淘汰,导入新的自有产品。

    快客的马剑近期也在忙着一项新增值服务功能的导入,“是台湾商品O2O模式的引入,即网定店取或店定店取,此类商品拥有独有渠道,形成差异化竞争,项目预计上半年底在部门门店分批启动。”马剑对此充满信心。

    但在产品导入甚至于自有商品的培育上,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就以自有产品的生产,不仅是生产工艺,物流、配送都不能落下。

    全家的吴仁杰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企业就在鲜食上进行了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很多时候,食品的变质并非出在生产、销售环节,而是在运输、配送环节,确保运输的安全性、确保精准到点的到达时间,这是不能忽视的。”吴仁杰对此挺自豪,目前全家便利店的鲜食销售占比已达三四成,而占比最高的子公司甚至已达六成。从这一角度可见,部分供应鲜食的便利店,还将竞争对手放在了食堂、餐饮店上。

    而同为外来品牌的罗森显然更满意自己的甜品、咖啡等产品的销售。“便利店与其向同行竞争市场份额,不如与其他行业更紧密融合,拓展这一市场蛋糕。”杭州罗森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说,接下来,杭州罗森会在这些方面寻找新的差异和突破。

    增值服务似乎是便利店的制胜之道。在不少便利店门口,可看到水电缴费、汽车票代售、手机话费充值、固定电话缴费、支付宝充值、代收包裹等业务,然而不难看出同质化的存在。

    “因此后期很多品牌仍会在服务功能上进行提升。”浙江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钧耀说,可以引入的服务其实并不少,但是否引入,要看企业自身的规划和定位。

    投资回报周期不短的背后
   
    或涉及类金融模式、商业地产

    相较于其他产业,便利店行业其实并非一个投资回报周期很短的行业,为何仍有大佬频频进入?

    “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其一,例如原来经营超市的、从事物流的、家政的等等,均可以理解,但这背后或许还有原因。”三替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松屹博士说,这很有可能涉及“类金融模式”。

    类金融可以成为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吗?在徐松屹看来,倘若所有的加盟商现金流均在某家银行开设户头,企业将此营业款作为担保,可以获得融资优惠,或者整合贷款,这种“抱团性质”的融资既有利于资金不足的加盟商发展门店,也同样有利于企业从中获得额外收益。

    “这个现金流数目是非常可怕的,就以2000家门店规模为例,假设每月现金流维持5万元,现金流就达1个亿,若所收的现金需在1周后投入使用,那么1亿元在这7天内,倘若周转得当,企业也能收益不少。”祐驿站的总经理周宏俊说,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规模效应的形成很有必要,而不少全球便利店品牌的规模显然并不止2000家,由此可得本土的便利店品牌还有待再接再厉。

    “除此以外,企业一旦发展壮大,向加盟商收取加盟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企业也可以和供应商之间谈判,通过规模优势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供货价格。”徐松屹说。

    在这之前,三替集团旗下的品牌——“你好·生活”曾表示两年内要在全省达到1000家门店的规模,徐松屹表示,企业希望打造一个整合现有信息便民服务、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直供的平台,使其成为都市居民享受品质生活的服务驿站,而非一个简单的“便利店超市”。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将便利店的拓展和商业地产联系起来:“随着商业地产价值的增值,一些店面的增值成分已完全能弥补经营本身带来的亏损,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情况。”

    因此,选址在便利店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一省内便利店品牌在杭负责人也透露“为何同一品牌门店相距不过百米”的理由:“如果确定该地段便利店经营有潜力,与其让竞争对手进入,不如自己先行进入”,无疑是跑马圈地之行为。

    当然,不同品牌的便利店经营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一些坚守者看到的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希望将此打造成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配套,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社区、楼宇、校园成发展大势所趋
   
    O2O时代的“最后一公里”机遇

    那么,未来的杭州便利店将会如何发展?在浙江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钧耀看来,业态的分化是大势所趋,如今社区便利店、楼宇便利店、校园便利店等分化业态均已出现。

    “其中社区便利店是难点,但也是重点。”王钧耀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应推进开发商心态的转变,开发商在规划设计社区楼宇之时,应有意识地安排便利店的位置,以服务居民的便民消费,现在已有不少楼盘开始实施。

    喜士多就在2009年与一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洽谈,将4家便利店开进了其位于良渚的楼盘。浙江区主管薛海蓉表示,这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既有利于便利店在该区域内的发展,也有利于楼盘先入住者的生活便利,“很多楼盘最初开盘之时,周边的商业配套往往还没起来,便利店是能够最快满足入住者尽量多需求的一种业态”。

    此外,楼宇便利店也成了当下的一种趋势,在杭州的不少写字楼里,都能看见便利店的盈利。王钧耀说:“楼宇便利店的客户很明确,就是大楼内的员工,在一幢几十层的大楼内,设置近百平方米的便利店,年租金不高,对服务人员的数量要求也因为大楼员工的上班时间而减少不少,总体来说成本较沿街店面会低很多。只要商品陈列恰当,经营情况往往比较稳定。”

    校园便利店也同样开始发展,总体来说,这均是“最后一公里”带来的商业机遇。

    “O2O时代的到来,其实对密集布点、紧邻社区及办公区域便利店来说,是个与线上及移动端结合的大好机会。”快客的马剑已经感受到这一风潮,毕竟物流速度再快,也不能助网络销售解决消费者一到两小时内的需求,而便利店消费恰恰是最具有时效性的,马剑评价这是“15分钟内的即时消费”,和线上消费完全不一样。据他了解,目前亚马逊、京东已经在全国不少大城市开展与便利店的配送业务合作,快客也是其中的合作单位。

    显然,便利店行业的发展态势已不可阻挡,在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显示,便利店发展较快,门店数量排名前45家的便利店企业门店增长9.5%,其中有可比销售的便利店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6%,在各业态中增幅最大。

    而在这之前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杭州不在样本范围内,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解释,取样是根据协会掌握的企业、了解的情况,按照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比例、政策支持等进行权重,一些品牌在杭发展非常不错,但考虑到在其他城市已经取样,故没有将杭州列在范围之内。

    王洪涛说:“开展此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呼吁宽松政策,目前政府对行业重视程度依旧不高,扶持政策不多,限制政策不少。一旦有扶持政策出台,受益的将是所有城市的便利店。”据王洪涛透露,已有一些城市针对该报告开展专项会议,而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也于近期着手开始行业调查。
    
   
积分查询永辉卡查询永辉卡管理章程法律声明客户服务廉政举报切换至「电脑版」
Copyright © 2006-2020 YONGHUI SUPERSTOR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中路436号  消费者服务热线:4000601933 闽ICP备0500339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5010202000593 法律顾问:通力律师事务所 翁晓健、张洁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