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和体验的加快创新,新零售、无人零售、全渠道零售、O2O等新概念层出不穷。7月份,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无人超市”纷纷亮相,这些创新背后,能否获得消费者“芳心”?
扫码进入,点一杯咖啡,通过人脸识别等待叫号;选好商品,无须解锁手机即可完成付款……前段时间开业的阿里无人便利店“淘咖啡”,俨然一派“未来超市”的景象。
“目前,我们计划布局10万家线下智慧门店,用平台能力重构消费者和门店的关系。”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叶国晖说,“通过数据沉淀和分析,消费者无论是线上线下都能得到相同的体验。”
从苏宁了解到,该公司的未来概念店将于8月下旬在南京开业,且计划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复制。消费者进入未来概念店时,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用户身份,购买商品以后,消费者无需排队付款,出店时通过付款通道,中途也无需停顿,系统即可自动识别用户身份,随后通过苏宁金融实现交易付款,用户全程没有感知。
近日京东之家北京通州万达广场店开业,顾客进店可以“刷脸”成为会员,了解到诸如针对自己偏好的趣味分析,店里设置有多个主题场景:爱旅行、爱健康、女人心等。针对每个场景,又陈设了电子科技、母婴用品、音像图书等产品,在为儿童准备的游乐区旁设有图书阅读区域,阅读的同时还可用墙上的充电口为手机充电,非常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京东试图通过场景体验,打造除家庭和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空间。像这样的店,京东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设了21家。
事实上,不只是以上这几家企业,此前包括沃尔玛、天虹商场、居然之家等零售巨头都已经迈出无人零售领域。而无人零售店只是零售行业模式创新的样本之一,在这背后是新零售浪潮对全行业的席卷。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线上线下融合的加速,“电商”和“实体店”的界限已被打破,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体验。
无论是无人店,还是概念店等,“拿了就走”或成未来一种新的消费体验。零售商的触角还伸向了整个产业链。“过去电商只关注消费端,零售创新战略绝不是从线上向线下单纯扩张,而是从提供零售产品转变为提供零售基础设施,既服务终端的消费者,也服务上游的合作伙伴。”京东集团副总裁胡胜利说。
从传统大卖场到电商,再到如今的无人零售店,商业模式的创新打破了既往零售渠道的界限。但零售创新所改变的不仅是零售渠道,从消费场景、业态构成,再到用户信息及服务体验,零售各环节和要素的变化才是让零售企业得以解锁新商机的原因。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基于“互联网 ”的零售业创新方兴未艾,以近期正热的无人零售概念为例,就是对零售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都适合无人零售,而无人零售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业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无人零售虽然没了售货员成本,但是租金、水电成本并不低,产品上架、店铺卫生、建筑安全以及后台维护都需要人力,这一系列问题目前还无法仅凭技术解决。另外,无人零售除相对标准化外,基本都是消费者熟悉的、价值比较低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一些高附加值产品时,还是希望在购买中有更多交流。
“目前评价无人超市等零售业态创新是否成功以及会否成为一种趋势,还为时过早。”赵萍说,商家如何在技术创新下不断改善服务,以及消费者能否认可,才是决定它能走多远的关键。
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认为,零售业态从小店走向百货商店,走向连锁商店,再到超级市场,成本、效率、体验三要素持续提升。互联网电商出现后,零售的规模变得无限大,先是从线下走到线上,又开始从线上向线下延伸,但零售的游戏规则没有变。只有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创新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务,零售业就会迎来发展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