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关于农产品流通工作最新进展介绍
发布时间:2011-05-17 | 信息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今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介绍如下:
关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
(一)近年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情况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2006—2009年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2009年开展了“农超对接”工作,2010年又启动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1、“双百市场工程”:由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实施。2006—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对93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的1565个项目建设进行了扶持。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服务功能明显完善,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多赢目标。
2、农超对接: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实施,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支持了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快速检测系统及农产品品牌培育等205个建设项目。“农超对接”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3、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是“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作的延续、深化、发展和创新,力争在3-5年内初步建成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2010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投入6.8亿元支持河北等8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共支持了8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82家农贸市场项目建设,支持了138个农超对接和81个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项目建设。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投入6.4亿元支持江苏等8个省份开展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近期商务系统应对“卖菜难”问题所做工作
4月中旬以来,部分地区少数蔬菜品种发生“卖难”问题后,商务部高度重视,连续发出3个紧急通知,指导各地采取多项措施维护蔬菜市场稳定,派出调研组分赴山东、上海等地现场了解情况,组织各地开展蔬菜“卖难”菜农救助行动,建立了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对接等紧急救助机制,开通了海南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指导发布中国寿光蔬菜指数,全力救助“卖难”菜农。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迅速行动,维护蔬菜市场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信息引导。充分利用城乡市场统计监测系统,对圆白菜等26种蔬菜实行日报监测,发布蔬菜购销、供求、价格等信息400余条。同时通过商务预报网、新农村商网建立网上蔬菜销售平台。青岛建立“蔬菜销售专线”,引导13家集团消费单位直接采购“卖难”蔬菜100多吨,海南通过热线电话,为菜农、流通企业搭建销售服务平台。
二是组织产销对接。宁波、青岛通过召开产销对接会等方式,组织蔬菜基地与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签订供应合同,建立产销合作关系,日均对接蔬菜上市量分别为900多吨和500多吨,有效缓解了蔬菜卖难。
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湖南、宁波等地组织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对进场交易的菜农实行免费交易,帮助菜农销售“卖难”蔬菜。同时,积极组织机关单位、学校等社会力量直接采购“卖难”蔬菜。
四是组织收储加工。广西、海南组织利用冷库收储滞销蔬菜,延长蔬菜保鲜期,海南重点流通企业在库收储瓜菜量约6200吨。河南商禾食品厂加大“卖难”莴笋收购量,日加工15吨。浙江余姚动员13家规模榨菜生产企业增加收购新鲜榨菜3500万斤,缓解蔬菜上市压力。
五是开展促销活动。陕西西安人人乐超市开通“阎良爱心包菜直销点”活动,日均销售包菜7吨,华商报赠出爱心包菜7吨。广西来宾开展“爱心胡萝卜”促销活动,销售滞销胡萝卜5万公斤。
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下,近期部分地区发生的蔬菜“卖难”已得到明显缓解,部分“卖难”蔬菜收购价略有回升。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积极构建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市场监测、信息引导和产销对接,维护蔬菜市场稳定,保障菜农利益。
关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
(一)近年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情况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2006—2009年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2009年开展了“农超对接”工作,2010年又启动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1、“双百市场工程”:由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实施。2006—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对93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的1565个项目建设进行了扶持。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服务功能明显完善,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多赢目标。
2、农超对接: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实施,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支持了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快速检测系统及农产品品牌培育等205个建设项目。“农超对接”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3、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是“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作的延续、深化、发展和创新,力争在3-5年内初步建成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2010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投入6.8亿元支持河北等8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共支持了8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82家农贸市场项目建设,支持了138个农超对接和81个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项目建设。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投入6.4亿元支持江苏等8个省份开展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关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简称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相关部署,成立专门机构,制定行动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加强生产源头治理,加大市场巡查力度,集中整治突出问题,果断查处大案要案,加强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形成了打击侵权假冒、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态势。
狠抓行政执法,专项整治效果明显。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2011年5月13日,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114280起,办结案件65868起,移送司法机关1119起,涉案金额37.33亿元,捣毁窝点7359个。
加大对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质检部门以汽配、手机和6类大宗出口商品为重点,加强生产源头治理,共出动执法人员40多万人次,检查生产企业21.4万家。新闻出版(版权)部门检查各类印刷复制企业7.9万多家,检查出版物批发销售场所、物流企业25万多次。工商部门发挥执法网络健全、程序简便、快捷高效的优势,严厉查处侵犯涉外商标和驰名商标违法行为,重点督办了29件涉及食品、药品、农资等关系民生的案件。海关加强对出口到非洲、欧洲、美国、日本等重点地区货物的风险分析和布控,提高出口货物查验比率,查获侵权货物8960批次。
加强对假冒侵权重点产品的查处。农业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查获假劣种子、化肥、农药1600多吨,注销947个企业的种子经营许可证,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食药监部门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销售假药和发布虚假药品信息行为,查处假药大案价值近3亿元。文化部门清理了237家违规网络音乐网站、67家游戏网站,对22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重点查处。
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监管。知识产权系统以高新技术、食品药品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为重点,出动执法人员15万余次,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1180次。商务部门牵头开展对非出口假劣商品专项整治,会同工商、公安、工信、广电等部门重点打击网络购物以及电话电视购物领域假冒欺诈行为,督办了淘宝网、拍拍网销售假冒侵权商品案,收缴1.28万件侵权假冒商品。工信部制定印发《2011年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计划》,加强对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监督管理,并依法核查处理违规网站262家。
加强督促检查。国务院组织9个督查组,对18个省区市进行了督查,督促落实工作责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进展通报、分类指导、个别约谈等多种形式,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开展。
强化刑事打击,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截至4月29日,公安机关破案8810起,打掉生产窝点5463个,摧毁批发销售犯罪团伙204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4614人,涉案金额685662.5万元,逮捕4205人。检察机关共批捕案件1788起,审查起诉案件1612起,批准逮捕3152人。法院受理相关刑事案件568起,判决690起。
下一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推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同时,研究建立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6月下旬,将举办“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果展览”,集中展示各地区、各部门专项行动的成果及长效机制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