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吃得放心
上周末一早,记者在超市发超市双榆树店的小汤山蔬菜专柜前买菜时,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本已买了一把韭菜,但在看到了小汤山品牌蔬菜的货架上也有韭菜时,马上就改变了主意,换上了小汤山的蔬菜,男主人还小声地说:价钱差不多,还是买品牌菜更放心一些。据了解,小汤山蔬菜的品种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满满两个货架上码满了各种蔬菜,仅小汤山的品牌蔬菜就有几十种。其他品牌的蔬菜也不下十来种。
为了了解这些堆如小山似的品牌蔬菜销售得怎样,记者连续几个晚上在七八点钟的时候前往超市,观察发现,小汤山蔬菜柜台上的蔬菜基本上已经卖的所剩无几了,而且记者粗粗地估算了一下,比起同样品牌的有机蔬菜等通过认证的蔬菜或是那些没有品牌的蔬菜,可以说卖得最好,最受消费者的欢迎。
据小汤山蔬菜柜台前负责理货的人员介绍,这里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忠诚的消费者。据他们的观察和了解,来这里买菜的大多是附近的教师、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国家公务员和私企职员,这部分人的比例占86%。他们来买品牌蔬菜图的就是放心。
是不是真的让人放心呢?记者发现,在小汤山蔬菜的每一个包装袋上,都标有蔬菜基地的名称、联系电话等,有的还贴有产品质量追溯码,电话、网站查询或是可在超市现场设立的追溯机上显示信息等写的一应俱全,但是并不是每个超市都配备了追溯机可以当场查询,而且标有追溯码的蔬菜也仅是个别的。
按照标志上的电话,记者查询了一下所买油菜的相关数据,包括出自哪家种植户、种植户施肥施药的记录等。据小汤山蔬菜基地相关人员介绍,该基地非常重视全程质量监控,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科、销档案,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体系,保证了公司所生产的蔬菜质量达标。但由于超市的可查询追溯仪器由市农委设立,目前北京仅有10台在超市上应用,其他的则可通过电话或上网查询。
当问到“为什么同是小汤山蔬菜,有的有绿色标志,有的有有机标志,与这些只有品牌标志的蔬菜在品质上有什么区别”时,该人员解释说,在品质上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能保证质量,安全可追溯。所不同的是有机或绿色标志要进行相关的质量标准认证,符合相关的标准才能获得相应的标志,而这些认证都是需要相关费用的。也正是由于此,有机蔬菜等要比一般的品牌蔬菜贵一些。
而据了解,在最近的一次有关机构对有机食品的了解程度、购买的频率和选择、对有机蔬菜的感觉、对有机蔬菜价格的评价、对有机蔬菜的期望等等方面进行的调查显示,很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各占五分之一左右,而比较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各占约三分之一。说明盲目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很少,这与一年前报道的在北京和上海的有机蔬菜市场调研中大部分购买者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结果相比,已经有了极为明显的进步。
据介绍,在超市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比附近销售的常规菜高50%到150%,平均高100%。而上海、北京的超市内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一般都要高出2~4倍,最高的达10倍。有40%的顾客认为有机蔬菜价格基本合理,而将近60%的顾客则认为比较贵或太贵。
调查还显示,将近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有机食品的价格以高20%~30%为宜,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可高40%~70%,另四分之一则认为只应高10%~15%。在价格上升最高承受度方面,80%的消费者认为应在10%~30%之间,其余五分之一的消费者可承受的上升幅度是40%~90%。也许正是由于品牌蔬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以及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食品消费需求,也使得品牌蔬菜近来成为了包括工薪阶层进超市买菜的首选。
超市食品安全好把关
品牌蔬菜不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各地的超市也看好了这一蔬菜生鲜经营的新模式。因为相对于一般的非品牌的蔬菜经销商来说,超市对品牌蔬菜经销商更便于进行标准化管理。说到对超市品牌蔬菜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归功于产地编码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为超市农产品准入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除了北京小汤山蔬菜基地外,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农业品牌化产业都在推行这一制度。仅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已对藁城、栾城、高邑、无极、正定、鹿泉等6个蔬菜大县(市)的近60万亩蔬菜实行了产地编码证制度,产地编码证为名片大小的绿色胶贴纸,上面分别印有该菜种的生产基地、溯源编码以及负责人等。
据石家庄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学敏介绍,蔬菜产地编码证的实行,对于保证蔬菜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意义重大。因为蔬菜从地头装箱开始,哪个村、哪个大棚、哪个人管理的这些生产信息都将编成代码,被填入溯源编码中。在以后的任何销售环节中,一旦检验出存在质量问题,都可以凭借产地编码证直接追究最初责任人。
超市对这些来自蔬菜基地、可追溯的蔬菜的管理,在制度化方面相对要强很多,在最近商务部草拟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超市应当建立的管理制度包括了协议准入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五项必须建立和健全的制度。
而所谓的制定协议准入制度,就是各级市场应与入市经销商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明确食品经营的安全责任,特别是在检验检疫方面建立制度,鼓励市场与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厂“场地挂钩”、“场厂挂钩”,建立直供关系。这些措施不只是为事后追究提供了便利,还能够在事前把关。
而这当然也要有一个整体环境的支持。就像专家指出的,就目前情况看,以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多为家庭小作坊的特点来说,百姓的食品安全指望人们的道德自觉显然还很困难;而如果只寄望于政府监管部门这一个执法主体,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将食品安全由“单一监管主体”转向“多元监管主体”,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一家一户作坊生产的食品,有必要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下,逐步过渡到归集负责的品牌制、代码制,使“无品牌不准入市,有品牌必有档案”成为食品业铁律,出了问题时,食品生产、批发环节的监管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品牌蔬菜的诞生也许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经营品牌蔬菜也有利于超市建立购销台账制度,要求经销商如实记录每种食品的生产者、品名、进货时间、产地来源、规格、质量等级、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对象、联系方式、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市场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记录在案,并可及时依法报相关部门处理。
近日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制定的《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出现质量问题,不仅生产者、加工者要负责任,出售食品的超市、集贸市场也要负连带责任。此办法正在加紧落实中。不难看出,超市品牌化蔬菜生鲜的经营必将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而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