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五年跨越式发展启示录之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哪能掩饰英雄的斗志。
渺渺五年一瞬间,怎能抹煞豪杰的壮举。
2007年长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亿,是2002年的2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87.4亿元,是2002年的3.9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是2002年的1.5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是2002年的6.5倍。
“在全市范围内看,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像长寿这样,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今年到长寿参观考察的各地省市区县党政代表团都不约而同地留下这样的感慨。
一、五年改天换地 历史在此重写
五年前,在长寿区晏家镇的十字和沙溪,那里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园和炊烟袅袅的农庄。
五年后的今天,这里汇集了"德国巴斯夫"、"法国达尔凯"、"重钢"等13家世界500强、14家跨国公司、18家上市公司共计135家企业,协议引进外资超过1000亿元、项目达到1070个。在数量上,在规模上,均超过长寿改革开放到2003年的总和。
晏家也从一个农村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了重庆市的工业高地,成为重庆面向沿海乃至全球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化工试验基地,成为了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园区。
与工业同步的是,长寿的城市建设也以每年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递增,五年城市规模扩张了两倍。长寿城区也从原有的几条商业小街,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都市中心商圈,吸引了"新世纪、重百、永辉、苏宁、国美、九点利、德克士、乡村基、金夫人"等一大批外来知名品牌企业入驻,长寿城市的品位大步提升。
与此同时,长寿物流业也依托两大园区的产业,加快码头、铁路、城际快速公路通道建设,正朝着区域物流中心迈进;以长寿湖为龙头的旅游开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集团。长寿农业提出打千全市"四个第一":即打造全市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全市最大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全市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基地、全市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
二、打破用人界线 做到唯才是举
长寿五年来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靠的是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长寿区委区政府敢于"以博大胸襟广揽天下人才",才是长寿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个地区要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是一个颠覆不灭的真理。然而,这个朴实得不能再解释的真理,在一些地方,却成为了一句口号,一个号召。但是,在长寿这块土壤里,它却像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花结果。
2003年,全市人代会期间,当时刚刚上任的凌月明书记和燕平区长一到长寿,就马不停蹄跑到晏家去考察,在他们胸中酝酿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要在晏家建立自己的工业园区,让长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了在短时间内征地、平场、招商,必须有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作保障。为此,长寿区委区政府在用人选人方面,大胆地打破常规,以博大胸襟网罗天下俊才。打破地区界线,打破党政、企业、事业用人界线,可以这样说,当时,只要是事业需要什么人才,一律绿灯放行。不光放行,还要以高位谋求聘请天下俊杰为我所用。
因为晏家工业园区需要一个熟悉工业经济的领导,于是区委区政府决定,高位请出了重庆大学的教授余齐正,作为分管晏家工业园区的副区长;接着建设化工园区,又需要一个懂化工专业的领导,于是区委区政府又一次打破常规,从国有大企业川维厂引进了一名总工程师陈金山,让他作为分管化工园区的副区长。同时又重庆市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全国各地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中引进人才。这一系列"反常"作为,让两大园区在用人上完全脱离了过去那种"论资排辈,讲究身份,行政限制,人情为上"等桎梏,做到了唯才是举,以事业需要为第一要义。于是园区的招商部、环保部的人才多半就从企业营销策划部引进,工程部、社会事业部的人才多半从建委、规划、中小企业局、街镇部门引进。一句话,只要是园区看重了了人,就可以不论身份进入。
这股用人新风,席卷全区各行各业,推动了长寿事业发展。过去任用干部一般两年一次,现在什么时候需要,就交给区委常委会讨论,不设时间限制。最多的时候,可以一月一次人事决定。同时,对事业有成的干部,区委及时给予提拔重用,让"有为者有位"。
三、能人发挥效益 事业蒸蒸日上
正是靠着这种"开放用人的胸襟",在2003年仅用三个月时间,这一批"愿干事、想干事、又能干事"的人才,就在晏家实现了征地、平场一个多平方公里,引进了重庆、台湾、上海、江浙等地的15家企业,引资10多亿元。一年之后园区就有企业投产,创造了令全市震撼的"晏家速度"。又正是因为这批人创造了"晏家速度",才坚定了市委、市政府放手长寿发展工业,做大工业的信心,让多年不见起色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在成立1年之后交由长寿人建设管理,实现了化工园区的"市属区建。"试想,如果没有一批"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市委市政府会把化工园区交由长寿建设吗?
人才的大胆使用带来了巨大的连锁效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效益。首先,"深谙"世界经济走势的这批人才,就成了招商的专家,因为他们知道世界经济将向何处去,生产要素将最终向资源靠拢,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集群发展之路。于是"专家招商,打遍天下无敌手"。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全是内行。一些化工集团来长寿谈项目,最先用老眼光看长寿人,以为长寿的干部全是"政工干部、吃酒干部,不懂经济的干部",没想到却遇到了"高手、高人",一个个谈起世界化工的走势,各产业如何布局、如何关链等投资前沿的话题,居然比专家还专家。这着实让外地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们都刮目相看,有点不敢相信这群还会说外语的行政干部是出自一个并不十分发达的区。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大财团在走遍千山万水之后,最终把脚步停在了长寿这片值得信赖的土地上。
同时,也正是这批专业化的人士,让园区从一建设开始,就高起点规划,把园区定位为"长江上游一流产业园区"。在考察了世界各地的化工园区建设成败经验教训之后,又提出了"五个一体化"(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先进理念,让园区从一开始就提高了入园企业的门槛,在招商中,实现了从"招商"到"选商",再从"选商"到"招大、招强、招龙头"这一系列重大转变,这一系列先进的发展理念,为企业集群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5年前,化工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没有一条完整的化工产业链;而现在化工园区构建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四大产业,投产后,每条产业链的年产值将以百亿、千亿元计算。每一元的天然气经过产业链上的加工后,可以创造24元的价值。化工园区成为全国少有的两家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和"国家绿色化工特别行动优胜单位"。晏家工业园区也搭建起以重钢、国际复合等为龙头的冶金、机械、新材料和建材四大产业集群。
目前两大园区集群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这注定了长寿工业在重庆的地位,让其它地区想再赶超长寿,也许十年二十年都望尘莫及。
试想,如果当初长寿区委区政府不大胆启用这批人才,能有今天吗?"不拘一格降人才,事业需要就是才",这一点是很多区县到长寿来没有学到的,也很难学到的。
(记者 刘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