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小作坊必须向社会公开承诺“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诸多市民。
现场调查
一些超市及时进行特价促销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市内诸多商场和超市发现,部分超市仍有大量散装和小包装食品存货,而一些消息灵通的商家已做了多天此类食品的特价促销。
当天下午,记者在北环路东段一大型超市看到,该超市已打出了“小包装食品特价”的标志。正在购物的市民朱女士,听记者介绍了国家质监总局的最新政策后,反应并不强烈:“这东西实惠,以前也没见吃坏人。”而另一旁的周先生得知后,赶忙将抢购的特价硬果放回原处。
市民反应
记者随后在经八路、红旗路、东风路一些居民区进行随机调查。接受采访的26位市民中,15位表示这项政策“大快人心”,6位表示不应“一棍子打死”,5位则表示中立。
小作坊问题多如牛毛,应严加限制
提起小作坊,家住政七街和黄河路交叉口附近某家属院的市民王大爷直摇头。他说自己亲眼看过一些作坊是如何生产的:“脚盆拿过来就敢和面,上过厕所手也不洗继续做食品。”王大爷认为,小作坊多是地下游击队,成本小、各项生产条件难以达标、难以监管,很容易出问题。国家禁止他们的产品流入商场和超市,并禁止其超出县级行政区域销售,确实是为老百姓的安全和切身利益着想。“治重病就得下猛药!”
王大爷同时认为,小作坊地点隐蔽、有的打一枪换个地方,有的半夜偷着生产,光有政策不行,关键还是看执行。
小作坊也不容易,关键是监管和引导
而家住经三路鸿都花园的胡女士则认为,小作坊食品也有实惠、低廉、更新换代快的优点,人家也不容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她认为,关键是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政府应该予以扶持、鼓励和引导。黑心生产、挣昧心钱的要严惩不贷。
“我家附近有个做手工馍的也是小作坊,可人家很卫生,蒸馍车间你随便看。东西好不好,市民心里也有杆秤。”胡女士说。
业内反应
加强监管,用市场手段去调节
在紫荆山商圈某量贩,管理人员陈先生介绍,他们这些大超市打的就是质量和信誉,因此对小作坊一向是不予理睬的。
商户张先生则道出了中小超市经营者们的苦衷:“知名厂家的货好,可成本也高啊。”张先生算了笔账,一些小生产者提供的食品不仅进价便宜,而且主动送货上门,包退包换。“成本要能降下来,谁不想卖好货?”
在我市从事小食品销售5年的业内人士肖先生认为: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是既要保护百姓,又要规范市场的,可以说用心良苦。他同时认为,小作坊也是公民就业创业的渠道之一,市场的事情最好由市场自己调节,政府不妨依法用立法规范、积极引导的方式去宏观调控。
《意见》链接
此次发布的《意见》重点突出了三项基本的监管制度一是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改造,达不到基本条件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改造,否则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县级行政区域,严格限制在商场、超市销售。三是小作坊必须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